总是遗精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遗精多见于青壮年,每月1-2次且无不适,是正常生理现象。病理性遗精由心理因素(长期不良心理致性中枢紊乱)、疾病因素(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内分泌紊乱病等)、不良生活习惯(过度劳累、频繁手淫、长期熬夜等)、药物因素(少数药物副作用)引起,若频繁遗精伴不适需就医,要保持良好心态和生活习惯,特殊人群要正确对待。
生理性遗精:多见于青壮年,未婚或婚后分居者。正常情况下,男性生殖系统会产生一定量的精液,当精液储存达到一定量时,就会通过遗精的方式排出体外,一般每月遗精1-2次,且不伴有其他不适症状。这是因为青春期后男性生殖器官发育成熟,性激素分泌增加,精囊和前列腺等腺体不断产生分泌物,与精子混合形成精液,当精液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排出,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与年龄、性生活状态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期没有性生活的青壮年可能会出现生理性遗精。
病理性遗精:
心理因素:长期过度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会使大脑皮层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导致性中枢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频繁遗精。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能会出现总是遗精的情况。
疾病因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炎症刺激会使局部器官充血水肿,容易诱发遗精。如前列腺炎患者,炎症因子刺激前列腺,导致前列腺充血,进而引起遗精。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会影响激素平衡,导致遗精频繁发生。
不良生活习惯:过度劳累、频繁手淫、长期熬夜等都可能导致总是遗精。过度劳累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遗精;频繁手淫会使生殖器官反复充血,性神经疲劳,从而出现频繁遗精;长期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遗精的发生概率。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引起遗精,如一些抗抑郁药物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如果频繁遗精并伴有头晕、乏力、腰酸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前列腺液检查、性激素水平测定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的性刺激等。对于特殊人群,如青少年要正确认识遗精现象,避免因过度紧张而加重遗精情况;成年人若有疾病导致的遗精,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在生活中注意保持生殖系统的清洁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