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汗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多汗是因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大等,进食后、剧烈哭闹或环境温度高时易出现,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因素包括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多汗伴其他表现,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退热时多汗、结核感染致盗汗,其他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因心脏功能受损多汗及内分泌疾病中甲亢致代谢率增高多汗等;还有药物因素停药后多汗可缓解,心理因素如惊吓、紧张也可致小儿多汗。
一、生理性因素
小儿新陈代谢旺盛,且小儿活泼好动,活动量相对较大,在进食后、剧烈哭闹后或所处环境温度较高时,就容易出现多汗现象,这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多汗,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只需注意及时为小儿补充水分,调整环境温度等即可。例如,小儿在温暖的室内玩耍后出汗,是因为其身体产热多,通过出汗来散热以维持体温平衡。
二、病理性因素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磷代谢,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多汗症状,多伴有夜间哭闹、枕秃、方颅等表现。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的小儿相较于正常小儿更容易出现多汗情况,且常伴随骨骼发育异常等问题。
2.感染性疾病
呼吸道感染:当小儿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时,病原体感染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机体发热,退热过程中会通过出汗来散热,表现为多汗。例如小儿患肺炎时,除了发热、咳嗽等症状外,往往会伴有多汗现象。
其他感染:如结核感染,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盗汗,即夜间睡眠时出汗,醒后汗止,同时还可能伴有低热、乏力、消瘦等症状。
3.其他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机体氧供不足,会通过交感神经兴奋来调节,表现为多汗,尤其在吃奶、哭闹时多汗更为明显,同时可能伴有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表现。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机体代谢率增高,出现多汗、烦躁、食欲亢进但体重减轻等症状,但小儿时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相对较少见。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小儿多汗,如使用退烧药后,小儿通过出汗来降低体温。但一般停药后多汗症状会逐渐缓解。
2.心理因素:小儿如果受到惊吓、精神紧张等,也可能出现多汗情况,这种情况在较大儿童中相对常见,比如新入幼儿园的小儿可能会因环境不适应而出现紧张性多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