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可引发运动障碍(截瘫、四肢瘫)、感觉障碍(病变平面以下感觉缺失、感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二便障碍、皮肤问题),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需关注并进行相应护理与康复等处理
一、运动障碍
1.截瘫:多数患者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病变平面以下肢体瘫痪,急性起病者早期常呈脊髓休克状态,表现为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等,一般持续2-4周后,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活跃,出现病理反射,肢体肌力开始恢复。儿童患者可能因病情发展较快,更容易出现早期脊髓休克表现,且恢复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肢体运动功能变化,不同年龄儿童恢复能力有所差异,年龄较小儿童可能恢复相对较慢,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2.四肢瘫:若病变累及颈髓,可出现四肢瘫,其表现与截瘫类似,但累及范围更广,除肢体瘫痪外,还可能影响颈部肌肉等功能,对于儿童患者,四肢瘫可能会对其日常活动、学习等造成更严重影响,需要特别关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时机和方式。
二、感觉障碍
1.病变平面以下感觉缺失:患者在感觉障碍平面以下的所有感觉均丧失,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障碍平面是判断脊髓病变节段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年龄患者对感觉缺失的感知和表达能力不同,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感觉异常,需要医护人员通过观察肢体运动、皮肤感觉反应等进行判断。例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对痛觉刺激反应迟钝等情况。
2.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在感觉缺失平面上缘可出现束带感、烧灼感等感觉异常,这是由于脊髓病变刺激神经根引起的,不同患者感觉异常的程度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年龄较小患者可能难以明确描述这种异常感觉,需医护人员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二便障碍:早期常出现尿潴留,脊髓休克期过后可出现尿失禁,大便则常表现为便秘。儿童患者由于膀胱和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急性脊髓炎导致的二便障碍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加强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对于便秘的儿童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等非药物方式辅助改善,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皮肤问题:病变平面以下皮肤出汗减少或无汗,皮肤干燥、脱屑等,长期卧床患者还容易出现压疮。不同年龄患者皮肤特点不同,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更容易发生压疮,需要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等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降低压疮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