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是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致持续存在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等综合征病变发于脑发育早期阶段病因多样按运动障碍类型分痉挛型等多种不同年龄患儿表现有差异高危因素需关注分型靠综合判定不同分型康复干预重点不同。
一、脑瘫的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所导致的持续存在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病变发生在脑发育的早期阶段,病因多样,包括早产、缺氧缺血、胆红素脑病、遗传因素等,临床表现为持续存在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伴随症状。
二、脑瘫的分型
(一)按运动障碍类型分型
1.痉挛型:最为常见,因锥体系受损致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活动受限,下肢多呈伸肌痉挛,出现剪刀步态;可细分为:
痉挛型双瘫:主要累及双下肢,上肢受累相对较轻,常见于早产儿。
痉挛型偏瘫:单侧肢体受累,表现为单侧肢体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增高。
痉挛型四肢瘫:四肢均受累,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运动功能严重受限。
2.不随意运动型:由锥体外系受损引起,以不自主、无目的动作为主,紧张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包括:
手足徐动型:肢体出现缓慢、无规律的扭曲运动,面部表情怪异,常伴有流涎等表现。
肌张力障碍型:局部或全身肌肉出现异常收缩,导致姿势异常,如颈部肌张力障碍可致头颈部不自主扭转。
3.共济失调型:因小脑受损所致,表现为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如意向性震颤(当接近目标时震颤加重)、步态蹒跚等。
4.肌张力低下型:肌张力明显低下,肢体松软,自主运动少,常为其他类型脑瘫的过渡期,后期可能向其他类型转化。
5.混合型: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运动障碍表现,如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混合等,临床表现复杂,康复干预需综合考量。
不同年龄阶段脑瘫患儿的表现有所差异,婴幼儿期常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如抬头、坐、爬、站、走等动作发育迟缓);对于有早产、缺氧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需密切监测运动发育情况;女性妊娠期间应避免接触可能导致胎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有家族遗传病史者需重视产前筛查;脑瘫患儿的分型需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如MRI)及发育评估等综合判定,不同分型的康复干预重点不同,如痉挛型需注重改善肌张力与运动功能训练,不随意运动型需关注控制不自主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