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指体温在37.3℃~38℃间,非药物干预有补充水分、物理降温(儿童不建议酒精擦浴);儿童低烧6个月以上可先物理降温,超38.5℃或不适用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下婴儿低烧需及时就医;成人普通感冒低烧先观察,有其他症状就医查因;有基础疾病人群如糖尿病、免疫低下者低烧需谨慎处理;孕妇低烧优先物理降温,持续不退或异常及时就医。
一、首先判断低烧的定义
低烧是指体温在37.3℃~38℃之间。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有助于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帮助散热,一般来说婴幼儿每千克体重每小时需补充5~10ml水分,儿童和成人也应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持尿量充足,尿液清亮或微黄为宜。
物理降温:对于年龄较大、能配合的患者,可采用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可反复进行;还可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于额头等部位,通过凝胶中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但要注意,婴幼儿皮肤娇嫩,不建议采用酒精擦浴,以免引起酒精吸收中毒等不良后果。
三、药物选择及相关情况
儿童低烧:6个月以上儿童低烧时,若一般情况良好,可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当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6个月以下婴儿出现低烧,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等特殊情况,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后进行处理,避免自行用药。
成人低烧:如果是普通感冒引起的低烧,可先观察,通过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症状,若持续低烧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咳痰等,需就医明确病因后再考虑是否用药,一般细菌感染引起的低烧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需注意的特殊情况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出现低烧,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病情判断和恢复,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的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相关指标,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感染等并发症等情况;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出现低烧,可能提示有较为严重的感染等问题,需尽快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孕妇低烧:孕妇出现低烧时,由于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用药需格外谨慎,首先应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如体温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孕妇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影响胎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