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判断要点包括运动发育明显滞后于同龄儿、常出现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呈现仰卧位头后仰等各种异常姿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或出现异常病理反射、有不自主异常运动,影像学可发现脑部结构异常,脑电图可发现异常脑电活动,不同年龄性别及早产儿等需结合多种方式综合判断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运动发育落后
正常婴儿在相应月龄存在基本运动发育里程碑,如3个月左右能抬头、6个月左右会坐、8个月左右会爬等。脑瘫患儿运动发育明显滞后于同龄儿,例如4个月仍不能抬头、10个月还不会爬等,此情况由患儿脑部运动中枢受损,影响运动功能发育所致,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表现但总体显著滞后。
二、肌张力异常
正常肌张力适中且具一定弹性,脑瘫患儿常出现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如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交叉呈剪刀样;肌张力降低则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时幅度偏大,这是脑部病变使肌肉张力调节失衡引发。
三、姿势异常
因肌张力异常及脑部运动控制障碍,患儿会呈现各种异常姿势。比如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俯卧位时头不能抬平,直立位时下肢交叉、尖足站立等,此类异常姿势是脑部运动功能紊乱在身体姿势上的体现。
四、反射异常
正常婴儿有原始反射及随发育渐消失的反射,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像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在6个月后仍存在,同时可能出现异常病理反射,如踝阵挛等,此乃脑部神经传导通路异常影响反射正常调节所致。
五、异常运动模式
患儿会出现不自主、异常的运动,例如手足徐动型脑瘫表现为手足缓慢、无目的、不规则运动,痉挛型脑瘫表现为肌肉紧张性的异常运动模式,这是脑部运动神经控制失调致使运动形式异常。
六、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头颅CT等检查,可发现脑部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脑软化灶、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情况,这些脑部结构改变往往与脑瘫发生相关,能明确脑部病变部位和程度。
七、脑电图检查
部分脑瘫患儿可能伴有癫痫等脑部电生理异常,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异常脑电活动,如癫痫样放电等,有助于评估脑部神经电活动情况,辅助判断脑瘫是否合并癫痫等其他脑部电生理问题。
需注意,不同年龄、性别患儿在上述判断方式上可能有不同表现,如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期表现有差异,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等,因其脑部发育不成熟,需结合多种方式综合判断,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