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患儿有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及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有尖足、剪刀步、角弓反张等,伴随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认知行为异常,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差异,护理需关注不同性别患儿并保证营养均衡定期评估病情。
一、运动功能障碍
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常存在显著异常,首先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其中痉挛型最为常见,患儿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现出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内旋等异常姿态;迟缓型则表现为肌张力低下,患儿运动时无力,自主运动减少。其次是运动发育落后,在大运动方面,正常婴儿3个月左右会抬头,4-7个月会翻身,6-8个月会坐,8-10个月会爬,1岁左右会独站、行走,而脑性瘫痪患儿在相应月龄往往不能达到这些运动发育指标;在精细运动上,正常婴儿9个月左右能拿住小物体,1岁半左右能搭积木等,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发育也明显滞后。
二、姿势异常
由于肌张力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患儿常出现独特姿势。例如尖足,患儿站立或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足尖着地;剪刀步表现为双下肢内收交叉,形似剪刀,行走时两腿交叉摆动;角弓反张则是患儿背部肌肉紧张,头向后仰,身体呈弓形。这些姿势异常与患儿脑部运动调控中枢受损,导致肌肉协同运动失调密切相关。
三、伴随症状
1.智力低下:约2/3的脑性瘫痪患儿伴有不同程度智力低下,这与脑部发育受损范围及程度有关,智力发育落后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能力。
2.语言障碍:多数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失语等,主要是因为脑部语言中枢受累或运动功能障碍影响了语言相关肌肉的协调运动。
3.癫痫:约1/3的脑性瘫痪患儿合并癫痫,这是由于脑部异常放电所致,癫痫发作可能会加重脑损伤,影响患儿的预后。
4.感知觉障碍:部分患儿存在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等;也有听力障碍,影响患儿对外界信息的获取。
5.认知行为异常:患儿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易哭闹或烦躁,还可能表现出孤僻、不合群等行为,这与脑部病变影响神经心理功能有关。不同年龄阶段患儿表现有差异,新生儿期可能仅表现为运动减少、哺乳困难等;婴幼儿期则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异常更明显;学龄期除运动及姿势问题外,还可能因运动障碍导致社交受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女性患儿在护理时需关注其心理情绪变化,男性患儿也需注意运动功能康复的全面性,生活方式上需保证营养均衡以支持脑发育,有病史的患儿要定期评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