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是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病理改变由长期胃食管反流等致,病因与胃食管反流病密切相关及遗传等因素,多数伴胃食管反流病症状部分无症状,靠胃镜结合病理活检诊断,治疗控胃食管反流改生活方式,监测因有癌变风险需定期胃镜随访,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重视监测,儿童罕见需排查特殊情况,有反流病史者要避免加重反流行为。
Barrett食管是一种食管黏膜的病理改变,指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现象。这是由于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酸性胃内容物反复刺激食管下段,导致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逐步取代。
病因
主要与胃食管反流病密切相关。当胃内容物(尤其是胃酸)频繁反流至食管下段时,长期的刺激会引发食管黏膜的适应性改变,使原本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此外,遗传因素、肥胖、长期吸烟饮酒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Barrett食管的发病风险。
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如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反酸(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胸痛等。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仅通过胃镜检查偶然发现。
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胃镜下可见食管下段黏膜呈现橘红色的柱状上皮区域,病理检查可明确柱状上皮的类型(如肠化型等),从而确诊Barrett食管。
治疗与监测
治疗方面:主要针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控制,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抑制胃酸分泌,以减少反流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同时,需改变生活方式,如避免暴饮暴食、睡前3小时不进食、抬高床头等,以降低反流发生频率。
监测方面:由于Barrett食管存在进展为食管腺癌的潜在风险,需要定期进行胃镜随访。一般建议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每6-12个月复查胃镜,普通Barrett食管患者每1-2年复查胃镜,具体间隔需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评估确定。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长期胃食管反流病史的中老年男性,需重视Barrett食管的定期监测,因该年龄段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儿童人群:Barrett食管在儿童中较为罕见,若儿童出现反复食管相关不适症状,需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食管结构异常等特殊情况,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善症状。
有胃食管反流病史人群:无论年龄性别,均应严格避免加重反流的行为,如过度肥胖者需通过合理饮食、运动控制体重,吸烟者需戒烟,以降低Barrett食管的发生及进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