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炎是女性外阴部因多种因素引发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局部刺激、过敏反应,临床表现有外阴不适症状及不同类型特点,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和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妊娠期女性、老年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外阴炎是女性外阴部因多种因素引发的炎症性疾病,涵盖外阴皮肤及黏膜的炎症改变,主要表现为外阴局部的不适症状。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细菌(如大肠杆菌等)、真菌(如假丝酵母菌)、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可引发外阴炎,多因不注意外阴清洁、性生活不洁等致病原体入侵。
2.局部刺激:长期穿着紧身化纤内裤、使用不透气卫生用品、经期卫生巾更换不及时等,可使外阴局部处于潮湿、摩擦环境,诱发炎症。
3.过敏反应:对卫生巾、洗涤剂、避孕套等过敏,接触后可引发外阴过敏反应性炎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外阴部位出现瘙痒、疼痛、灼热感,部分患者可伴有外阴皮肤黏膜红肿、溃疡、渗液等表现,病情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行走、性生活等。
2.不同类型特点:
非特异性外阴炎:外阴皮肤黏膜呈弥漫性充血、肿胀,有抓痕。
霉菌性外阴炎:外阴瘙痒明显,皮肤黏膜红肿,可见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
婴幼儿外阴炎:多因卫生不良致,表现为外阴红肿、瘙痒,患儿常哭闹不安、用手搔抓外阴。
四、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外阴不适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个人卫生习惯等。
2.体格检查:观察外阴皮肤黏膜的外观,如有无红肿、溃疡、分泌物等。
3.实验室检查:取外阴分泌物进行涂片、培养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及具体类型。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勤换内裤,选择宽松棉质内裤。
2.病因治疗:针对病原体感染,如细菌感染可选用相应抗生素类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真菌感染可选用抗真菌药物等;对于过敏因素引起的,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并使用抗过敏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家长需注意保持婴幼儿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穿开裆裤,减少外阴与外界不良因素接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妊娠期女性:孕期因激素变化外阴局部更敏感,需特别注意外阴卫生,选择温和卫生用品,出现症状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避免自行用药影响胎儿。
3.老年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外阴皮肤变薄,抵抗力弱,更应注重外阴清洁护理,发现外阴不适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