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症是以日间过度嗜睡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功能性疾病,发病与遗传、脑部神经递质异常、心理因素相关,主要表现为日间频繁短时间睡眠发作及可能伴睡眠瘫痪、幻觉等,诊断需综合睡眠日志、多导睡眠图等检查及分类标准,影响因素有各年龄段可发病但青少年轻成年人易患、无明显性别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及脑部外伤、神经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史者风险高。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嗜睡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从循证角度看,遗传因素是重要影响方面,有研究显示部分嗜睡症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脑部神经递质异常也是关键,例如下丘脑分泌的食欲素(下丘脑分泌素缺乏可导致发作性睡病相关嗜睡,而发作性睡病是嗜睡症的常见类型之一)水平异常被证实与嗜睡症发病密切相关;此外,心理因素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参与嗜睡症的发生发展。
二、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最突出的是日间过度嗜睡,患者会频繁出现短时间的睡眠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可在任何时间、任何活动中发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附加症状:部分嗜睡症患者还可能伴有睡眠瘫痪(入睡或觉醒时出现短暂的身体不能活动的情况)、睡眠幻觉(入睡或觉醒时出现虚幻的视觉、听觉等感知体验)等附加症状,这些症状在发作性睡病等类型的嗜睡症中较为常见。
三、诊断标准
嗜睡症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进行。首先要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睡眠日志,了解日间嗜睡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等情况;其次借助多导睡眠图等检查手段,监测睡眠过程中的脑电、眼电等生理指标,排除其他可导致嗜睡的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通过监测呼吸相关指标可鉴别)、脑部器质性病变等;同时还需依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标准等进行综合判断,以明确是否为嗜睡症及具体类型。
四、影响因素
1.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人相对更易罹患,可能与该阶段神经发育特点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
2.性别:目前尚无明确的性别特异性差异,男女发病概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3.生活方式:长期作息不规律、熬夜、过度疲劳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嗜睡症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昼夜颠倒的生活模式可能打乱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诱发嗜睡症状。
4.病史:有脑部外伤史、神经系统疾病史(如脑炎、脑肿瘤等)的人群,由于脑部神经结构或功能受损,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此外,有精神心理疾病史且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的个体,也可能因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而易患嗜睡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