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低烧37℃多需结合患者具体病史、伴随症状等综合判断,感染性因素有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细菌(如结核杆菌、布鲁氏菌)、支原体等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含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环境及生理因素,特殊人群中儿童要留意精神状态等,老年人需全面排查,女性特殊生理时期要结合自身周期判断是否为生理性因素。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发长期低热,例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毒在体内持续引发免疫反应,干扰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从而导致体温处于37℃多的低热状态。在儿童群体中,EB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常伴随乏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2.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是导致低热的常见细菌感染原因,肺结核患者除低热外,还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咯血、盗汗等症状。另外,布鲁氏菌感染等也可引起低热,有接触相关传染源史的人群需提高警惕。
3.其他病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也可能引发低热,常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二、非感染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低热。这类疾病多有其他系统受累表现,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出现面部红斑、关节痛等。
2.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可出现低热,同时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症状。
3.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肾癌等,肿瘤细胞释放致热物质或肿瘤组织坏死吸收等原因可引起低热,还可能伴有体重减轻、贫血等表现。
4.环境及生理因素: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可能导致体温轻度升高,一般多在37.3℃以下。另外,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出现基础体温略有升高的情况,一般不超过37.5℃,属于生理性波动。
对于老是低烧37℃多的情况,需结合患者具体病史、伴随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详细询问是否有接触传染病患者史、既往疾病史、近期体重变化等情况,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病原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查等以明确病因。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出现低热时,要尤其注意观察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等原因引起低热时可能病情变化较快;老年人出现低热需更全面排查,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多种疾病都可能导致低热,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出现低热需结合自身生理周期等情况判断是否为生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