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气道慢性炎症等引发,患者有反复发作喘息等表现,靠病史症状、肺功能等诊断,治疗包括避免触发因素、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非药物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环境控制来进行。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是由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流受限共同参与的疾病,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如过敏原、空气污染、感染等)相互作用致病,炎症反应使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平滑肌痉挛,导致喘息、气急等症状反复发作。
二、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症状常于夜间或清晨加重,可伴有咳痰,病情严重时活动耐力下降。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喘息症状更突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表现更复杂。
三、诊断要点
1.病史与症状:详细询问喘息等症状的发作规律、诱发因素及病程。2.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支持哮喘诊断,同时需排除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3.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可辅助排除其他肺部病变。
四、治疗原则
1.避免触发因素:识别并远离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刺激性气体等诱发因素。2.药物治疗:
抗炎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控制气道慢性炎症。
支气管舒张剂: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缓解急性喘息症状,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美特罗)长期维持气道通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选择儿童专用剂型,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注意避免接触儿童易过敏的物质,加强呼吸道护理。
老年患者:考虑药物耐受性及可能存在的心血管等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谨慎评估,优先选择对心肺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肺功能变化。
妊娠期患者:用药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避免接触可能影响胎儿的环境因素。
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评估病情,避免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与监测。
六、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但需避免在过敏原浓度高的环境中运动。
环境控制:室内保持清洁,定期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过敏原,冬季注意保暖,减少冷空气刺激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