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急性期缺血性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可使用rt-PA溶栓6-24小时内符合条件可考虑血管内治疗并严格控血压血糖等,出血性首要降颅内压控血压量大有手术指征时考虑外科手术;恢复期开展物理治疗促肢体恢复、作业治疗帮自理、语言治疗改善言语;基础疾病高血压严格控压目标值<140/90mmHg合并特定疾病更严格,糖尿病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控血糖,高血脂用他汀类药物调脂;特殊人群老年人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和康复循序渐进,儿童中风罕见需多学科评估优先非药物支持,女性中风需考虑妊娠绝经等因素影响。
一、急性期处理
1.缺血性中风: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如无禁忌症)可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发病6-24小时内符合条件者可考虑血管内治疗(如机械取栓),同时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指标,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确保脑灌注适宜。
2.出血性中风:首要降低颅内压,常用甘露醇等药物;控制血压,收缩压>200mmHg时需降压治疗,维持脑灌注;出血量较大有手术指征时考虑外科手术清除血肿。
二、恢复期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风险,依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调整训练强度。
2.作业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洗漱等动作训练,提升独立生活能力。
3.语言治疗:针对存在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发音、语言理解与表达等方面训练,改善沟通功能。
三、基础疾病管理
1.高血压:严格控制血压,一般目标值为<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目标值更严格,需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2.糖尿病: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控制血糖,使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减少对血管的进一步损伤,定期检测血糖水平。
3.高血脂:使用他汀类等药物调整血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定期监测血脂指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需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因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排泄减慢,用药谨慎;康复训练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密切观察康复过程中身体反应。
2.儿童中风:极为罕见,发生时迅速多学科评估,优先采用非药物支持性治疗,密切监测神经系统变化,因其神经系统可塑性强,早期康复干预预后可能较好,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3.女性中风患者:考虑妊娠、绝经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如妊娠期溶栓等治疗需评估风险与收益;绝经后女性因激素变化影响血管状态,需强化基础疾病管理与长期康复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