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脂溢性皮炎因马拉色菌等感染致皮脂溢出部位炎症,病因有微生物感染、皮肤屏障受损、免疫因素,临床表现为皮脂溢出部位红斑油腻鳞屑等,诊断靠临床表现评估与实验室检查,治疗用外用抗真菌或抗生素制剂及一般处理,特殊人群中儿童用温和药、孕妇谨慎用药、老年人关注皮肤耐受等。
一、定义
感染性脂溢性皮炎是因马拉色菌等真菌或细菌感染,引发皮脂溢出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等)炎症反应的皮肤疾病,马拉色菌过度增殖是常见诱因,破坏皮肤微生态平衡导致炎症发生。
二、病因
1.微生物感染:马拉色菌属真菌在皮脂溢出丰富部位大量繁殖,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发炎症;部分病例也可能由细菌(如痤疮丙酸杆菌等)感染参与。2.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表面油脂分泌异常、酸碱度改变等可削弱皮肤屏障,使微生物更易定植感染。3.免疫因素:个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对微生物的防御能力下降,易诱发感染性脂溢性皮炎。
三、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好发于头皮、眉弓、鼻唇沟、胡须区、躯干部等皮脂溢出部位,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头皮部位可伴脱屑、瘙痒,严重时可出现头皮结痂、头发稀疏。面部损害多为红斑、丘疹,有轻度脱屑及瘙痒感。2.伴随症状: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瘙痒,搔抓后可能加重皮肤炎症,影响生活质量。
四、诊断
1.临床表现评估:依据皮脂溢出部位的红斑、油腻性鳞屑等典型皮肤表现初步判断。2.实验室检查:取皮损处鳞屑进行真菌镜检或培养,若发现马拉色菌等病原体可辅助确诊;细菌感染时可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检查。
五、治疗
1.外用药物:针对真菌感染可选用抗真菌制剂,如酮康唑洗剂等,通过抑制马拉色菌生长发挥作用;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类外用制剂,如莫匹罗星软膏等。2.一般处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清洁或搔抓刺激,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高糖、高脂饮食,以维持皮肤微生态稳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治疗时优先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外用药物,避免自行滥用药物,若病情需要使用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应用,密切观察皮肤反应。2.孕妇:孕妇用药需格外谨慎,应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与治疗益处,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习惯等,若必须用药,需咨询妇产科及皮肤科医生,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治疗时需关注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皮肤耐受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需注意整体健康状况的管理,如控制基础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