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症症状表现包括日间不受场合限制的不可抑制睡眠发作(青少年因学业压力等发作频率高、作息不规律加重)、情绪波动时的猝倒(有家族遗传史者风险高)、入睡或觉醒瞬间的睡眠瘫痪(有睡眠障碍史及青少年易发生)、入睡时的负面入睡前幻觉(作息紊乱加重、焦虑压力大易出现),原因有具遗传倾向、下丘脑分泌神经递质异常(如食欲素)、长期压力作息不规律、长期焦虑抑郁等影响睡眠调节。
一、症状表现:1.日间过度嗜睡:患者在白天会出现不可抑制的睡眠发作,即便夜间睡眠时长充足,仍会频繁陷入睡眠状态,且这种嗜睡状况不受场合限制,比如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或驾驶时都可能突然入睡,年龄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青少年可能因学业压力大等原因使发作频率更高,生活方式中作息不规律会加重该症状;2.猝倒:当患者情绪出现较大波动,像大笑、愤怒、惊喜等时,会突然发生肌肉张力丧失的情况,导致身体无力甚至倒地,但患者意识始终保持清醒,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不过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猝倒风险相对更高;3.睡眠瘫痪:多发生在入睡或觉醒的瞬间,患者意识清晰却无法活动身体,还常常伴有恐惧心理以及幻觉体验,有睡眠障碍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该症状,青少年由于睡眠周期尚不稳定,相比成年人更易发生睡眠瘫痪;4.入睡前幻觉:在入睡之时会出现生动且通常为负面的幻觉现象,例如能看到人物、物体等,生活方式中作息紊乱会使该症状加重,长期处于焦虑、压力状态下的人群更易出现入睡前幻觉。二、原因: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嗜睡症具有一定遗传倾向,某些基因发生变异可能会提升患病几率,家族中有嗜睡症患者的个体,其遗传易感性要高于普通人群,年龄较小的儿童若家族存在遗传史,需密切留意早期症状表现;2.下丘脑分泌功能紊乱:下丘脑是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关键部位,若下丘脑分泌的如食欲素(Orexin)等神经递质出现异常,会打破睡眠调节的平衡状态,进而引发嗜睡症,成年人群中若下丘脑部位出现病变等情况,可能会影响食欲素的分泌,从而诱发该病;3.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压力较大、作息不规律的环境中,比如工作强度过高、经常倒班等,会干扰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使得嗜睡症的发生风险增加,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样,青少年长期熬夜学习就可能因环境因素导致嗜睡症相关症状显现;4.心理因素:长期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对睡眠调节机制产生影响,进而引发嗜睡症,女性由于情绪波动相对较大,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更易出现嗜睡相关问题,有心理病史的人群要特别关注自身睡眠状况,及时对心理和睡眠问题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