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由流感病毒引发经飞沫或接触物品传播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突发高热等典型症状及儿童症状不典型、老人易现并发症、孕妇影响自身及胎儿等不同人群差异,主要通过核酸检测等病原学检测诊断,可通过接种疫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日常防护预防,治疗有对症支持、发病48小时内高危及重症用抗病毒药并特殊人群密切管理。
一、流感的定义与病原体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等,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变异较为频繁)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侵入人体后会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二、临床症状
1.典型症状: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儿童流感患者有时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不同人群差异:儿童流感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病情变化较快;老年人患流感后易出现并发症风险,如肺炎等;孕妇感染流感可能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需特别关注。
三、诊断方法
主要通过病原学检测明确诊断,常见检测手段包括:
1.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流感病毒核酸,是早期快速诊断的重要依据。
2.抗原检测:通过免疫荧光法或胶体金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流感病毒抗原,操作相对简便,但敏感性可能低于核酸检测。
四、预防措施
1.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建议6月龄及以上所有愿意接种且无禁忌证的人群每年接种,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
2.日常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保持室内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需前往可佩戴口罩;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五、治疗原则
1.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若体温过高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退热药物;咳嗽、咳痰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注意休息,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抗病毒治疗:对于发病48小时内的流感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及出现重症倾向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优先选择合适剂型。
3.特殊人群管理:儿童流感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出现呼吸急促、持续高热不退等重症表现;老年人流感要加强并发症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肺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孕妇患流感应及时就医,由医生综合评估病情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