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症状观察、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腹腔镜检查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包括月经史、生育史等;症状有下腹坠胀、疼痛等;体格检查分腹部和全身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CRP及病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MRI;腹腔镜检查用于诊断困难者。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既往盆腔炎症病史等。比如,有无多次流产史、剖宫产史等,这些情况可能增加慢性盆腔炎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女性慢性盆腔炎的诱因可能不同,育龄期女性相对更易因生殖系统相关操作等引发,而围绝经期女性可能与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二、症状观察
慢性盆腔炎患者常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有月经紊乱,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情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出现相关症状且不易缓解。
三、体格检查
1.腹部检查:
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增粗的输卵管,呈条索状,并有轻度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可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
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轻柔,充分考虑其身体舒适度和个体差异。比如,对老年女性检查时要避免过度牵拉引起不适。
2.全身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全身表现,但合并其他感染时可能有相应体征。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反映体内有无炎症活动情况。
2.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可辅助判断盆腔炎的活动状态。
3.病原体检测:通过宫颈分泌物涂片、培养等检查,查找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有助于明确病因。比如,若培养出淋病奈瑟菌,提示可能由该病原体感染引发慢性盆腔炎相关表现。
五、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
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肿块等情况,B超下可见附件区有囊性或混合性包块,边界多不清楚。
不同年龄患者的B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如年轻患者输卵管增粗等表现可能更典型,而老年患者可能因组织萎缩等使表现不那么典型,但仍可辅助诊断慢性盆腔炎。
2.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如鉴别盆腔肿块的性质等,MRI有一定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盆腔组织结构及病变情况,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六、腹腔镜检查
对于诊断困难的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腹腔镜下可见盆腔内组织充血、水肿、粘连等情况,还可在直视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但腹腔镜检查是有创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