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过敏属物理性荨麻疹范畴,人体接触冷空气后皮肤内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炎性介质,致皮肤有红斑风团、瘙痒等表现,部分伴呼吸道类似感冒症状,过敏体质者、有荨麻疹病史者等为高危人群,医生通过询问症状等结合辅助检查诊断,可通过外出防护、选适宜时段、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预防,出现症状需脱离寒冷环境,轻症状可保暖缓解,重症状需就医由医生恰当处理。
一、定义阐释
冷空气过敏属于物理性荨麻疹的范畴,是人体接触冷空气等低温环境后引发的异常免疫反应,当皮肤等部位暴露于冷空气时,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进而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二、发病机制
人体皮肤接触冷空气后,皮肤内的肥大细胞等免疫细胞被激活,这些细胞会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组胺作用于皮肤血管等组织,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引发皮肤出现红斑、风团,同时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瘙痒感,严重时可能波及呼吸道等部位出现相关症状。
三、症状表现
皮肤表现:暴露于冷空气后,面部、手部、耳部等部位较快出现瘙痒感,随后可见红斑、风团,风团大小形态不一,可孤立存在或融合成片。
呼吸道表现:部分人群可能伴随流涕、打喷嚏等类似感冒的呼吸道症状,但与感冒不同,脱离冷空气环境后症状有缓解趋势。
四、高危人群
过敏体质者:本身免疫系统易对外部刺激过度反应,接触冷空气时更易诱发过敏。
有荨麻疹病史者:既往有荨麻疹病史的人群,机体处于相对敏感状态,接触冷空气后复发风险较高。
免疫力较低人群:如老年人、长期患病者等,免疫力相对较弱,对冷空气刺激的耐受能力差。
特殊生理期女性:生理期时女性免疫力可能出现波动,接触冷空气后更易发生过敏。
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工作生活者:持续暴露于易引发过敏的低温环境中,增加了冷空气过敏的发生几率。
五、诊断方法
医生通过详细询问患者接触冷空气后的症状表现,如症状出现的时间、环境、表现等,同时结合皮肤点刺试验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病后明确诊断。
六、预防措施
外出防护:外出时应佩戴口罩、手套、围巾等,遮盖面部、手部等易暴露部位,减少冷空气直接接触皮肤。
时段选择:尽量选择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外出活动,避开清晨、傍晚等气温较低的时间段。
室内环境: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对皮肤产生刺激。
七、处理措施
脱离环境:一旦出现冷空气过敏症状,应立即脱离寒冷环境,转移至温暖处。
非药物缓解:症状较轻者可通过迅速保暖,如进入温暖室内、使用保暖物品等缓解不适。
医疗干预:症状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低龄儿童需格外谨慎,避免随意使用药物,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并给予恰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