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按阶段分急性期以红斑等为主、亚急性期红肿渗出减轻伴小丘疹等、慢性期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等,伴随瘙痒及感染风险增加,不同人群中婴儿期首发面部等、儿童期分湿疹和痒疹型、成人期皮疹对称分布且受心理因素影响皮肤状态不同。
一、皮肤症状表现
1.急性期:以红斑为基础,出现密集小丘疹、丘疱疹,搔抓后易致糜烂、渗出,皮肤损害边界不清,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部位,婴儿期多首发于头面部,此阶段因皮肤炎症反应明显,红斑、渗出等表现突出,与婴儿皮肤薄嫩、易受刺激相关。
2.亚急性期:红肿与渗出减轻,主要表现为小丘疹、鳞屑及结痂,皮肤损害较急性期相对缓和,但仍可见皮肤粗糙等改变,炎症处于修复过渡阶段。
3.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常伴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好发于肘窝、腘窝、颈部、眼睑、手足背等部位,成人与儿童均可出现,儿童慢性期因皮肤搔抓习惯及自身皮肤生长特点,苔藓化表现相对更显著,成人则可能因长期皮肤损伤及反复刺激,皮肤苔藓化程度较重。
二、伴随症状
1.瘙痒:为异位性皮炎突出症状,程度各异,严重影响患者睡眠与日常生活,夜间尤为明显,搔抓可致皮肤损伤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儿童因表达受限,常表现为烦躁、哭闹不安,与瘙痒带来的不适直接相关,其皮肤敏感及自我控制搔抓能力弱,加剧瘙痒对生活的影响。
2.感染风险增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患者易继发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表现为皮肤脓疱、红肿加重;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出现发热及皮肤成群水疱等,儿童皮肤娇嫩、屏障功能不完善,发生感染几率更高,需注重皮肤防护以降低感染风险。
三、不同人群症状特点
1.婴儿期:出生后2-3个月起病,首发于面部,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可蔓延至头皮、颈部、躯干、四肢,病情时轻时重,部分患儿至儿童期可缓解,也有延续至儿童期甚至成人期可能,与婴儿免疫系统及皮肤发育尚未完善有关,皮肤对外界刺激更敏感。
2.儿童期:可由婴儿期演变或直接发病,分湿疹型与痒疹型,湿疹型表现为四肢屈侧(如肘窝、腘窝)苔藓化斑块伴鳞屑;痒疹型为四肢伸侧散在瘙痒性丘疹,绿豆至黄豆大小,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皮肤代谢及免疫调节功能尚不完善,不同类型表现与皮肤解剖部位及免疫反应特点相关。
3.成人期:可从儿童期发展或直接发生,皮疹多对称分布,好发于肘窝、腘窝、颈部、眼睑等部位,皮肤干燥、粗糙、苔藓化明显,瘙痒剧烈,成人因工作、社交等因素,皮肤状态受心理因素影响大,瘙痒可能因压力等加重,且皮肤长期损伤后自我修复能力与儿童不同,症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