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皮肤或黏膜下红细胞外渗致直径3-5毫米出血性斑疹,分为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因对致敏物质变态反应致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增加,表现为双下肢对称紫癜伴腹痛等,是免疫复合物介导血管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儿童急性与病毒感染相关、成人慢性与自身免疫有关,继发性由其他疾病致血小板生成或破坏,其紫癜分布、出血表现有别,诊断分别依病史、检查等,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患紫癜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紫癜是指皮肤或黏膜下出血,直径3~5毫米的出血性斑疹,由红细胞外渗至血管外所致。
二、分类及主要类型
(一)过敏性紫癜
1.病因机制: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引发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渗出形成紫癜。常见致敏因素包括感染(如链球菌感染)、食物(鱼虾蟹等)、药物(抗生素等)、花粉、虫咬等。
2.临床表现:多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紫癜,可伴腹痛、关节痛、血尿等,皮疹通常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儿童急性型:多与病毒感染相关,起病急,可出现皮肤紫癜、瘀斑,伴鼻、牙龈出血等,部分患儿有发热。
成人慢性型:病因与自身免疫有关,病程迁延,紫癜可反复出现,出血症状相对较轻。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其他疾病(如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引起,临床表现随基础疾病而异。
三、发病机制相关要点
过敏性紫癜主要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免疫反应导致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特发性类型与自身抗体攻击血小板有关,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继发性类型则与基础疾病影响血小板生成或破坏相关。
四、临床表现差异
过敏性紫癜皮疹多分布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可伴关节肿胀疼痛、腹痛(表现为阵发性脐周或下腹部绞痛)、血尿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疹可遍布全身,可见鼻、牙龈出血,严重时可出现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五、诊断要点
过敏性紫癜:结合病史(如近期感染、接触致敏物等)、典型皮疹表现,辅助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检查,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检测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骨髓象(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等)、自身抗体等,明确血小板减少原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过敏性紫癜时需密切观察腹痛、关节痛情况,及时就医评估病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需警惕出血风险,避免剧烈活动。
老年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老年人需重视出血风险,避免外伤,定期监测血小板水平。
妊娠期女性:患紫癜时需谨慎用药,权衡治疗对胎儿的影响,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制定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