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疙瘩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及部位特异性,原发性中肿块型为单个或多个隆起边界清质地硬的球形或椭圆形肿块,浸润型是向周围浸润边界不清的斑块状病变,疣状型表面呈疣状增生少见,弥漫型范围广累及大面积皮肤;继发性有明确创伤病史创伤后异常增生与创伤相关因素有关;部位特异性包含好发于胸骨前与体质等有关的胸骨前疤痕疙瘩及与打耳洞创伤有关的耳垂疤痕疙瘩的异常增生。
一、原发性疤痕疙瘩
(一)肿块型
表现为单个或多个隆起的球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相对清晰,通常质地较硬,大小不一,可突出于皮肤表面,一般有明确的局限性生长范围,多由自身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具体机制可能与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等因素相关,此类疤痕疙瘩在体表可直观看到明显的隆起肿物形态。
(二)浸润型
呈现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的斑块状病变,病变范围相对较广,边界不太清晰,可逐渐累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增生的纤维组织呈浸润性扩展,会使局部皮肤外观发生改变,呈现出超出初始损伤区域的弥漫性增厚表现,其形成可能与个体自身的胶原代谢异常等内在因素有关。
(三)疣状型
表面呈疣状增生,有明显的粗糙不平外观,类似疣状的凸起结构,增生的纤维组织在表面形成不规则的疣状改变,这种类型相对较少见,但具有独特的外观形态特征,其发病可能与局部皮肤的微环境及自身纤维组织代谢异常协同作用有关。
(四)弥漫型
范围较广,累及较大面积皮肤,可覆盖身体较大区域,病变呈弥漫性分布,皮肤整体出现增厚、增生等改变,涉及多个解剖部位,此类情况往往与个体自身的结缔组织过度增生的全身性倾向相关,可能有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参与。
二、继发性疤痕疙瘩
是在皮肤外伤、手术、烧伤等创伤后形成的疤痕疙瘩,有明确的创伤病史,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出现超出原损伤范围的异常疤痕增生。例如,皮肤受到切割伤、烧伤后,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被打乱,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及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导致疤痕组织超出原始创伤边界,表现为疤痕的进行性增大、增厚等,其发生发展与创伤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生长因子失衡等创伤相关因素密切相关。
三、部位特异性疤痕疙瘩
(一)胸骨前疤痕疙瘩
好发于胸骨前区域,与个体体质有一定关联,可能在青春发育期等阶段易出现,表现为胸骨前皮肤出现异常增生的疤痕组织,可呈片状或块状增生,影响胸部外观,其发病可能与该部位皮肤的解剖结构及个体自身的结缔组织代谢特性有关。
(二)耳垂疤痕疙瘩
多与打耳洞等耳部局部创伤有关,在打耳洞后,耳垂部位出现异常的疤痕增生,表现为耳垂部位的肿块或增厚,严重时可影响耳垂的正常形态,这是因为耳垂部位皮肤相对较薄,创伤后更易引发异常的结缔组织增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