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RNA病毒可致流感,颗粒呈球形或丝状有包膜及HA、NA刺突有众多亚型,通过飞沫、黏膜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不同人群表现不同,靠病原学检测诊断,可通过疫苗接种、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防控,感染后有重症表现需及时就医。
一、基本定义
甲型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一种RNA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流感)的重要病原体,可导致人类和动物发生流感相关疾病。
二、病毒结构与亚型
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球形或丝状,外有包膜,包膜上镶嵌有两种关键糖蛋白刺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于HA和NA的不同亚型组合,形成众多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常见的如H1N1、H3N2等,不同亚型的病毒在致病性、传播特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三、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例如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其他人吸入后可感染;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比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未洗手就触摸上述黏膜部位而感染。
四、临床特点
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人群感染后表现有所不同。一般起病较急,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及以上)、咽痛、咳嗽、流涕、鼻塞、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症状相对成人可能更具多样性,且需警惕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老年人或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的人群感染后,更易出现重症表现,如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测,其中实时荧光RT-PCR检测是常用的方法,可快速检测出样本中是否存在甲型流感病毒的核酸,有助于明确诊断。此外,还可通过病毒分离培养等方法进行诊断,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六、防控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型流感的有效手段。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一般建议每年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
一般防控: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患者应注意隔离,避免传播给他人,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水等。
对于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的患者,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剧烈咳嗽伴胸痛、意识障碍等重症表现时,应及时就医。不同人群感染后的具体应对需结合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调整,例如儿童感染后家长需格外关注其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老年人等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要警惕基础疾病的波动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