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早期运动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明显迟缓,肌张力存在增高型(肢体僵硬被动活动阻力大)和减低型(肢体松软),姿势上仰卧位有头后仰等异常、俯卧位抬头困难,反射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及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均因脑部病变干扰运动神经发育、肌肉张力调节、姿势运动控制及神经系统对反射的调控机制所致。
一、运动发育落后
正常婴儿在相应月龄会呈现特定运动能力,而脑瘫儿童早期运动发育明显迟缓。例如,3个月大的正常婴儿通常可抬头,然而脑瘫儿童到3个月时可能仍无法抬头;4个月正常婴儿能伸手抓握物体,脑瘫儿童往往难以顺利完成该动作。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干扰了运动神经的正常发育进程,致使运动功能发展滞后,相关科学研究显示,脑瘫患儿早期运动发育指标较同龄正常儿童显著落后。
二、肌张力异常
(一)肌张力增高型
患儿肢体表现为僵硬状态,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像更换尿布时双腿难以分开,穿衣时上肢不易伸入袖子等情况较为常见。此乃脑部病变累及锥体系等结构,使得肌肉紧张度异常增高所致。临床观察发现约一定比例的脑瘫患儿存在肌张力增高现象,相关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脑部相应区域存在病理改变。
(二)肌张力减低型
患儿肢体松软,缺乏正常肌肉张力。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状,形似蛙位,头难以竖直,常耷拉着。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影响了肌肉正常的张力调节机制,让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此类患儿运动能力发展更为迟缓。
三、姿势异常
(一)仰卧位姿势
正常婴儿仰卧位时四肢屈曲对称,而脑瘫儿童仰卧位常出现头后仰、下肢伸直、双手紧握拳等异常姿势。这是脑部病变导致肌肉张力及运动控制异常,使得身体姿势偏离正常状态,长期如此会进一步阻碍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
(二)俯卧位姿势
正常婴儿俯卧位时能抬头并尝试用手支撑,脑瘫儿童俯卧位时抬头困难,胸部无法离开床面。这与脑部病变干扰颈部及躯干肌肉的运动控制有关,致使俯卧位时的正常姿势无法维持。
四、反射异常
(一)原始反射延迟消失
正常婴儿出生后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会在3-4个月左右逐渐消失,然而脑瘫儿童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至6个月甚至更晚仍不消失,例如握持反射持续存在,会影响婴儿手的正常抓握及精细动作发展。这是脑部损伤干扰了神经系统对原始反射的正常调控机制,相关研究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手段证实了脑瘫患儿原始反射的异常表现。
(二)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
正常婴儿在6个月左右会出现平衡反射等保护性反射,当身体倾斜时能做出调整姿势的动作,而脑瘫儿童这些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比如让患儿处于坐位边缘时,不能及时做出保持平衡的动作,此乃脑部病变影响神经系统对身体平衡和姿势调节的功能,使得保护性反射无法正常建立或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