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按与子宫肌壁关系分为肌壁间、浆膜下、黏膜下肌瘤,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米非司酮)、手术(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妊娠期和绝经期肌瘤有相应处理方式
一、子宫肌瘤的类型
子宫肌瘤主要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进行分类,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子宫肌壁内,周围被肌层包围,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子宫肌瘤的60%-70%。
2.浆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突出于子宫表面,约占子宫肌瘤的20%。浆膜下肌瘤可仅由一蒂与子宫肌壁相连,若蒂扭转,可发生坏死、变性。
3.黏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宫黏膜方向生长,突出于子宫腔,仅由黏膜层覆盖,约占子宫肌瘤的10%-15%。此类肌瘤易引起子宫收缩,导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
二、子宫肌瘤的治疗
(一)观察等待
对于无症状的子宫肌瘤,尤其是近绝经期的妇女,由于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一般建议定期随访观察,每3-6个月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了解肌瘤的大小、位置等变化情况。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也可选择观察等待。
(二)药物治疗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通过抑制垂体-性腺轴,降低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缓解月经过多等症状,但停药后肌瘤可再次增大。常用药物有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适用于术前缩小肌瘤体积、纠正贫血,或不适宜手术的患者。一般使用3-6个月,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2.米非司酮:是一种抗孕激素制剂,可拮抗孕激素作用,使肌瘤缩小。但长期应用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临床上一般用于近绝经年龄患者术前用药。
(三)手术治疗
1.肌瘤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经腹、经腹腔镜或经宫腔镜进行手术。经腹肌瘤切除术适用于较大、多发或位置特殊的肌瘤;腹腔镜肌瘤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宫腔镜黏膜下肌瘤切除术适用于突出于宫腔的黏膜下肌瘤。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2.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肌瘤较大、症状明显或怀疑有恶变的患者。可分为全子宫切除术和次全子宫切除术。对于年龄较轻、卵巢功能良好的患者,可考虑保留一侧卵巢。子宫切除术后可能会对患者的内分泌及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如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更年期症状提前等。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若肌瘤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产检观察;若肌瘤较大出现红色变性等情况,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补液等,多数可缓解;若发生严重腹痛等情况,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但需充分评估对妊娠的影响。对于绝经期后的子宫肌瘤患者,若肌瘤无明显变化且无症状,可继续观察;若肌瘤有增大趋势或出现相关症状,则需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