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荨麻疹是皮肤暴露寒冷环境经冷刺激致肥大细胞等活化释介质引发风团红斑瘙痒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有原发遗传倾向及继发冷球蛋白血症等病,临床表现为接触冷后数分钟现风团红斑等皮肤表现及严重时全身症状,诊断依据接触寒冷病史、典型皮肤表现及冰块试验等,治疗首要避冷保暖,药物用抗组胺药,预防需关注气温适时调整穿着等,特殊人群中儿童重保暖非药干预,孕妇用药慎,老年加强保暖并关注基础病。
一、寒冷性荨麻疹定义:是皮肤暴露于寒冷环境后,由冷刺激引发肥大细胞等活化释放组胺等介质,致使局部皮肤出现风团、红斑伴瘙痒等症状的过敏性皮肤病。二、病因分析:(1)原发性寒冷性荨麻疹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影响机体对寒冷刺激的免疫反应机制;(2)继发性寒冷性荨麻疹可继发于冷球蛋白血症、冷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这些疾病会改变体内的冷相关物质代谢或凝血状态,进而诱发皮肤对寒冷的异常反应。三、临床表现特点:(1)皮肤表现:接触寒冷后数分钟内迅速出现风团、红斑,风团大小形态各异,可单发或多发,一般持续数小时可自行消退,消退后通常无色素沉着;(2)全身表现:严重病例可出现头痛、寒战、心动过速甚至低血压等全身症状,这是由于寒冷刺激引发全身的应激反应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广泛释放。四、诊断要点:(1)依据患者明确的接触寒冷后发病病史,详细询问发病前接触寒冷的时间、部位等情况;(2)结合典型皮肤表现,医生通过肉眼观察皮肤风团、红斑等特征;(3)必要时可进行冰块试验等辅助检查,将冰块置于皮肤表面一段时间,观察是否出现相应的风团等症状以协助诊断。五、治疗基础原则:(1)避免寒冷刺激为首要,日常需注意保暖,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添衣物,减少皮肤直接接触寒冷物体,如冬季外出时做好防护,佩戴手套、围巾等;(2)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瘙痒、风团等症状。六、预防措施:(1)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根据天气适时调整穿着,保持皮肤温暖;(2)避免突然接触寒冷环境,如从温暖环境快速进入寒冷环境时需逐步适应,降低寒冷性荨麻疹发作风险。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儿童患者:儿童皮肤调节功能较弱,寒冷刺激更易诱发疾病,需格外注重保暖,穿衣要合适且保暖,优先采用非药物保暖等干预措施,避免滥用药物,因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部分药物可能对其产生不良影响;(2)孕妇患者:若患病,用药需谨慎咨询医生,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以非药物干预为首要选择,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确保母婴安全;(3)老年患者:机体机能下降,寒冷耐受性差,更应加强保暖,预防疾病发作,同时需关注老年患者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选择相对安全的干预方式,避免因寒冷刺激导致基础疾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