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塞是脑动脉主干阻塞致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且梗死面积超脑半球1/3,病情进展急可引发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病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病变,临床表现有神经系统症状及颅内压增高表现,诊断靠头颅CT和MRI,治疗有超早期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体征,预后差,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如老年人要管基础病、有基础病史者要规范治基础病、儿童患者要遵儿科原则救治。
一、定义
大面积脑梗塞是因脑动脉主干阻塞致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软化,梗死面积通常超过脑半球的1/3,病情进展急骤,可迅速引发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因
1.大动脉粥样硬化:脑内主要动脉(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闭塞,使脑组织供血中断。
2.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导致心脏内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阻塞脑动脉。
3.小血管病变:虽相对少见,但微小动脉病变也可能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累积范围较大时可形成大面积梗死。
三、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严重头痛、频繁呕吐,可迅速陷入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状态;伴有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不能活动)、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消失)、言语障碍(如失语、构音不清)等。
2.颅内压增高表现:因脑组织缺血水肿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可出现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若未及时控制,可能发展为脑疝,危及生命。
四、诊断方法
1.头颅CT: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相应供血区域低密度梗死灶,可初步判断梗死范围。
2.头颅MRI:对早期梗死(发病数小时内)敏感度高,能更清晰显示脑组织缺血、坏死情况。
五、治疗原则
1.超早期溶栓:若符合溶栓指征(如发病时间在特定窗内、无溶栓禁忌等),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恢复脑血流,但需严格评估风险。
2.抗血小板聚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如阿司匹林等(具体药物需遵医嘱)。
3.控制脑水肿:应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水肿,缓解颅内压增高症状。
4.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维持内环境稳定。
六、预后与注意事项
1.预后:大面积脑梗塞预后较差,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部分患者可遗留严重后遗症,如肢体残疾、认知障碍等。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需重视基础疾病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水平,降低脑血管事件复发风险。
有基础病史者:如既往有心脏病史(心房颤动等),需规范治疗基础病,定期复查,必要时抗凝治疗预防栓塞事件。
儿童患者:相对少见,一旦发生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当用药,紧急评估病情并采取针对性救治措施,最大程度保障患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