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按运动障碍类型分为最常见的痉挛型(锥体系受损肌张力高)、由锥体外系受损的不随意运动型(有异常运动伴面部表现)、因小脑受损的共济失调型(平衡协调障碍)、肌张力显著低下的肌张力低下型及有多种类型表现的混合型;按受累肢体分布分仅单肢受累的单肢瘫、四肢均受累双下肢重的双肢瘫、三肢出现障碍的三肢瘫、一侧重对侧轻的偏瘫、四肢明显累及的四肢瘫;诊断需有婴儿期脑损伤高危因素,有运动发育落后、异常姿势,神经系统有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腱反射亢进,影像学靠头颅MRI或CT发现异常结合临床,还需排除其他疾病。
一、脑瘫的种类
(一)按运动障碍类型分类
1.痉挛型:最为常见,主要因锥体系受损,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呈痉挛状态,如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常见于偏瘫、双瘫等形式。
2.不随意运动型:由锥体外系受损引起,以不自主、无目的的异常运动为特征,如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等,患儿常伴有面部怪异表情及流涎等表现。
3.共济失调型:因小脑受损所致,主要表现为平衡和协调功能障碍,如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意向性震颤等。
4.肌张力低下型:由于肌张力显著低下,患儿表现为肌肉松软,自主运动极少,常需依赖外力维持姿势,如仰卧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
5.混合型: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或多种类型的表现,临床较为常见。
(二)按受累肢体分布分类
1.单肢瘫:仅一个肢体受到累及,较为少见。
2.双肢瘫:四肢均受累,双下肢受累程度重于双上肢。
3.三肢瘫:三个肢体出现运动障碍。
4.偏瘫:一侧肢体及同侧上肢受累较重,对侧相对较轻。
5.四肢瘫:四肢均受到明显累及,病情相对较重。
二、脑瘫的诊断标准
(一)病史依据
需明确婴儿期存在脑损伤高危因素,如早产(胎龄<37周)、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2500g)、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可能)、颅内出血等。
(二)运动发育及姿势异常表现
1.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不能抬头、4个月不能伸手抓物、6个月不能独坐、12个月不能独立行走等。
2.异常姿势:常见手握拳(4个月后仍不能张开)、足尖着地、剪刀步态、姿势不对称等。
(三)神经系统体征
1.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或肌张力低下(肢体松软)。
2.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在6个月后仍未消失。
3.腱反射亢进:可出现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亢进表现。
(四)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发现脑损伤部位及程度,如脑发育不良、脑软化灶、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异常改变,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五)排除其他疾病
需排除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如遗传性代谢病、脑肿瘤等)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后者多可随生长发育自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