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分缺血性与出血性,缺血性因血管病变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等)及血液成分异常致血管阻塞,出血性由高血压致血管壁变化破裂出血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影响因素含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一、缺血性脑中风的形成机制
缺血性脑中风主要是脑部血管被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其关键机制包括:
(一)血管病变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病因,血管内皮受损后,脂质等沉积形成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可使血管腔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时,血流受阻;斑块破裂后,血小板等聚集形成血栓,完全堵塞血管,阻断血流供应相应脑组织。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血脂、高血压等因素密切相关,高血脂会使血液中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二)血液成分异常
血液高凝状态可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如患有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时,血液凝固性增高;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因激素影响可能导致血液高凝,增加缺血性脑中风发生几率;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液流变学改变,也易出现高凝倾向。
二、出血性脑中风的形成机制
出血性脑中风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引发病变,主要包括:
(一)高血压相关
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逐渐导致血管壁弹性减退、变薄,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微动脉瘤易破裂出血。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脑中风风险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控制血压是预防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措施。
(二)脑血管畸形
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脑血管结构异常,如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壁薄弱,易在血压波动等情况下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在青少年等人群中也可能发生,因脑血管发育异常埋下隐患。
三、相关影响因素
(一)年龄因素
中老年人群是脑中风高发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弹性下降、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加,同时血管壁脆性增加,出血性脑中风风险也相应升高。
(二)性别因素
一般而言,男性脑中风发生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风险会逐渐接近男性。例如,绝经后的女性因激素失衡,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三)生活方式
1.吸烟酗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还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增加脑中风风险。
2.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易引起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这些都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规律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控制体重,降低脑中风风险。
(四)病史因素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脑中风风险明显升高。高血压可损伤血管,糖尿病会导致血管病变及血液高凝状态,高脂血症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这些基础病相互作用,共同增加脑中风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