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紫癜病包含过敏性紫癜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前者好发于学龄期男稍多,由感染等致敏原致免疫反应,表现为皮肤紫癜等及相应伴发症状,诊断依典型表现及相关检查,治疗需避致敏原等;后者多见于1-5岁男女无明显差异,因免疫机制异常致血小板问题,诊断靠血小板计数等,治疗依情况,儿童治疗需谨慎并关注相关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儿童紫癜病是一类以小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血管性疾病,常见类型包括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purpura,HSP)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等。过敏性紫癜好发于学龄期儿童,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病因与感染、食物、药物、花粉等致敏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于1-5岁小儿,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主要因机体免疫机制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或生成减少。
二、临床表现
(一)过敏性紫癜
皮肤紫癜为典型表现,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初为紫红色斑丘疹,压之不褪色,随后可融合成片状;可伴腹痛(多为阵发性脐周或下腹部绞痛)、关节痛(以大关节为主,呈游走性、非对称性)、血尿、蛋白尿等肾受累表现。
(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严重时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内脏出血症状。
三、诊断要点
(一)过敏性紫癜
依据典型皮肤紫癜表现,结合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等检查。血常规一般无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正常;尿常规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肾损伤指标。
(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通过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骨髓象显示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但成熟障碍等检查确诊,需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病因。
四、治疗原则
(一)过敏性紫癜
1.避免接触致敏原,如感染灶需积极抗感染治疗。2.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减轻过敏反应;病情较重时选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出现肾受累等严重情况可加用免疫抑制剂。
(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轻中度血小板减少且无明显出血倾向者可暂时观察,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2.血小板明显降低或有出血风险时,选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提升血小板;重症患者可使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难治性病例可考虑脾切除等治疗,但需充分评估儿童生长发育影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治疗时需格外谨慎。过敏性紫癜患儿应严格规避已知致敏原,避免过度劳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需避免外伤,防止出血加重,用药时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方案,避免低龄儿童滥用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密切监测血常规及重要脏器功能,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体现人文关怀与个体化医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