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的良性肿瘤,雌激素、孕激素参与其发生发展,育龄期高发,遗传可能有影响,多数无症状,部分有月经改变等表现,超声等为诊断手段,无症状小肌瘤定期随访,有症状可药物或手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生殖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雄激素过高、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遗传与环境等多因素参与,有月经失调等表现,依据鹿特丹诊断标准结合激素测定诊断,生活方式调整为基础,药物针对不同症状治疗;部分患者可并存两者需综合评估病情,育龄女性处理需个体化,绝经后需监测相关指标,生活方式干预很重要。
一、子宫肌瘤
1.定义与发病机制:子宫肌瘤系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雌激素、孕激素参与其发生发展,育龄期女性为高发人群,遗传因素可能也有一定影响。
2.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月经改变(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下腹包块、白带增多等,黏膜下肌瘤可致不规则阴道流血。
3.诊断方法:超声检查为常用手段,能清晰显示肌瘤大小、位置等,磁共振成像(MRI)可更精准评估肌瘤情况。
4.治疗原则:无症状且肌瘤较小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等。
二、多囊卵巢综合征
1.定义与发病机制:是生殖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雄激素过高、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遗传与环境等多因素参与,如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可能诱发该病。
2.临床表现:常见月经失调(闭经、月经稀发)、多毛、痤疮、肥胖,部分伴不孕,长期代谢异常可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
3.诊断方法:依据鹿特丹诊断标准,需符合稀发排卵或无排卵、临床或生化雄激素过高、卵巢多囊改变中至少两项,结合激素测定(睾酮升高、LH/FSH比值异常)等。
4.治疗原则:生活方式调整为基础,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以控制体重;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症状,如调节月经周期(短效避孕药)、降低雄激素(螺内酯等)、促排卵(克罗米芬等),有生育需求者促排卵,无生育需求者以调整月经为主。
三、两者关联与注意事项
1.并存情况处理:部分患者可同时患子宫肌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需综合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如考虑生育需求时需权衡手术或药物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2.育龄女性关注:育龄女性中,子宫肌瘤手术可能影响生育,多囊卵巢患者受孕难度增加,需个体化处理,如多囊卵巢患者可通过促排卵等措施助孕。
3.绝经后女性监测:绝经后子宫肌瘤有自然萎缩趋势,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症状可能减轻,但仍需定期监测妇科及代谢指标,包括妇科检查、血糖、血脂等检测。
4.生活方式干预重要性:健康体重管理、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对两者均关键,可改善症状、降低疾病相关风险,如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糖食物摄入,适量运动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