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型脑炎是多种病毒侵犯脑实质引发的炎症,常见致病原有肠道病毒等且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有别,临床表现有发热等一般症状及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诊断可通过脑脊液、脑电图、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抗病毒及对症支持,预后与病毒类型相关,儿童、老年、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病毒型脑炎是由多种病毒侵犯脑实质引发的炎症性疾病,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等多种类型。
二、病因
1.常见病毒类型: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为主要致病原,不同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有所差异,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多见于夏秋季儿童群体。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多数患者起病时有发热、头痛、呕吐等表现,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头痛程度因病情而异,呕吐多为喷射性。2.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部分患者会发生惊厥,婴幼儿可能表现为抽搐、前囟饱满等;还可能存在肢体运动障碍、认知功能异常等情况,具体表现因病毒累及脑实质的部位及范围不同而有差异。
四、诊断
1.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可见细胞数增多、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多正常等改变,不同病毒感染的脑脊液特点有一定区别,可辅助初步判断。2.脑电图检查:可见异常脑电活动,有助于了解脑功能状态。3.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发现脑实质内的异常病灶,辅助明确病变情况。
五、治疗
1.抗病毒治疗:根据不同致病病毒选用相应抗病毒药物,如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可选用阿昔洛韦等。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采取物理降温等对症措施;存在颅内压增高时可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惊厥发作时需使用抗惊厥药物控制发作等,治疗过程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六、预后
1.影响因素:预后与病毒类型密切相关,如流行性乙型脑炎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且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而部分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脑炎经及时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2.康复关注:病情稳定后需重视康复治疗,针对存在的肢体运动、认知等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病毒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体温、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发热伴头痛、呕吐等表现应及时送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2.老年人群: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毒型脑炎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病情,就医时需详细告知既往病史,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且康复过程中需关注基础疾病与脑炎康复的相互影响。3.孕妇群体:孕妇感染病毒型脑炎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需及时就医,在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加强孕期监测,如通过超声等检查了解胎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