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由脑血管内血流中断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与血管病变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玻璃样变)及血液成分与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液黏稠度高、血流缓慢)相关;出血性中风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长期高血压致微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破裂);相关影响因素有年龄(老年风险高)、性别与生活方式(男性风险略高,不良生活方式加速硬化等)、基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增加病变概率)。
一、缺血性中风的形成机制
缺血性中风主要由脑血管内血流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其形成多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血管病变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是关键诱因,动脉内膜受损后脂质沉积形成斑块,使血管腔逐渐狭窄,血流阻力增大。随着斑块发展,可能发生破裂,暴露的内膜会触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进一步阻塞血管,如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主要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时,会导致相应脑区域供血不足。此外,小动脉玻璃样变也常见于长期高血压患者,使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增加缺血风险。
(二)血液成分与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液黏稠度增高可促进血栓形成,如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高血糖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糖代谢紊乱影响血液理化性质,均易使血液易凝集。同时,血流缓慢也是重要因素,如心房颤动患者心脏收缩异常导致血流淤滞,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脱落后随血流栓塞脑血管。
二、出血性中风的形成机制
出血性中风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引发神经功能缺损。常见原因如下:
(一)高血压性脑出血
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导致血管壁薄弱处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易破裂出血,多发生在基底节、丘脑等部位。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脑血管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破裂风险显著增加。
(二)脑血管畸形
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畸形,血管壁结构异常薄弱,无法承受正常血流压力,易在某些诱因下破裂出血。此外,动脉瘤也是出血原因之一,动脉壁局部膨出形成囊状动脉瘤,瘤体增大或血压波动时可破裂,常见于脑底部动脉环附近。
三、相关影响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减退、动脉硬化发生率升高,65岁以上人群中风风险明显高于年轻人,老年人群需更关注血管健康维护。
(二)性别与生活方式
男性中风风险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比例较高有关。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体育锻炼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风险;酗酒会使血压升高,诱发脑出血。
(三)基础病史影响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群,脑血管病变概率大幅增加。高血压持续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导致血管壁糖化、神经病变,影响血管调节功能;高脂血症使血液中脂质沉积于血管壁,促进斑块形成。因此,这类人群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降低中风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