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是脑内水分异常增多致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状态,分血管源性(血脑屏障破坏致血浆成分漏出细胞外间隙,常见脑肿瘤、脑外伤等)、细胞毒性(脑细胞代谢障碍致钠钾泵失调、细胞内钠潴留,常见脑缺血缺氧、中毒等)、间质性(脑室系统梗阻致脑脊液经室管膜渗透脑室周围间质,多见于脑积水),发病机制与血脑屏障及脑细胞代谢相关,常见病因有颅脑病变、全身性疾病、颅内感染,临床表现有轻重视脑水肿程度而异,诊断靠影像学等检查,儿童囟门未闭表现不典型且进展快需密切监测,老年人需兼顾基础疾病治疗。
脑水肿是指脑内水分异常增多,引起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状态,是多种脑部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
分类及特点
血管源性脑水肿
多因血脑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漏出至细胞外间隙所致。常见于脑肿瘤、脑外伤等,病变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是关键机制,水肿液主要分布在细胞外间隙。
细胞毒性脑水肿
由脑细胞代谢障碍,ATP生成减少,钠钾泵功能失调,细胞内钠离子潴留,水分进入细胞内引起。常见于脑缺血缺氧、中毒等情况,细胞内水分增多是主要特征。
间质性脑水肿
通常因脑室系统梗阻,脑脊液循环受阻,脑室压力增高,脑脊液经室管膜渗透至脑室周围间质所致。多见于脑积水患者。
发病机制
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状态是核心,正常时血脑屏障限制血浆成分进入脑间质,当血脑屏障受损或脑细胞代谢异常时,脑内液体平衡失调,导致水分积聚。例如,血管源性脑水肿中,炎症、创伤等因素破坏血脑屏障,血浆蛋白等渗出;细胞毒性脑水肿时,缺血缺氧使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膜钠钾泵功能失效,细胞内钠潴留引发细胞内水肿。
常见病因
颅脑病变
如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脑内水分异常积聚。
全身性疾病
严重缺氧(如心跳呼吸骤停)、中毒(如重金属中毒、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等,可通过影响脑细胞代谢或血脑屏障功能引发脑水肿。
颅内感染
脑炎、脑膜炎等颅内感染性疾病,炎症反应可破坏血脑屏障并导致脑细胞代谢紊乱,进而引发脑水肿。
临床表现
轻度脑水肿可能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脑水肿加重,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严重时可导致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甚至脑疝形成,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初步显示脑实质密度改变,头颅MRI对脑水肿的检出更敏感,能清晰分辨不同类型脑水肿的特征,此外,腰椎穿刺测颅内压等检查也可辅助诊断,但需谨慎操作以避免脑疝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囟门未闭,脑水肿时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不典型,且儿童脑组织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脑水肿进展可能更迅速,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变化,及时干预。
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脑水肿发生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控制,避免加重其他脏器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