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头晕由血管因素和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因素导致。血管因素中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致血管内皮受损、粥样斑块形成使血管腔狭窄致脑血流减少而头晕,血管痉挛因长期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或特殊生理阶段诱发,致血管管径变小、脑血流减慢而头晕;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因素中血液黏稠度增高由脱水等致,使血流减慢、脑灌注降低而头晕,血流动力学异常如低血压因体质、体位或心脏疾病等致,使脑部灌注不足而头晕。
一、血管因素导致脑供血不足头晕
(一)动脉粥样硬化
1.发生机制:随着年龄增长(一般40岁后逐渐明显),血管内皮受损,脂质等沉积于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腔狭窄。例如,研究发现,在50-60岁人群中,约有一定比例(如统计数据显示约30%-40%)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影响脑供血。性别方面,男性相对女性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上可能有一定差异,男性由于激素等因素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稍快。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更高,这些基础疾病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和斑块形成过程。
2.对脑供血的影响:血管狭窄导致脑血流量减少,当脑部血液供应不能满足其代谢需求时,就会出现头晕症状,常表现为昏沉感、头重脚轻等。
(二)血管痉挛
1.诱因及机制: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熬夜等生活方式可引起脑血管痉挛。比如长期熬夜的人群,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释放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脑血管收缩痉挛。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诱发血管痉挛。有偏头痛病史的人群,血管痉挛是其发病机制之一,偏头痛发作前常可出现脑血管痉挛情况。
2.导致头晕的原理:脑血管痉挛使血管管径变小,脑血流速度减慢,脑供血减少,从而引发头晕,头晕程度可轻可重,有时还可能伴有头痛等症状。
二、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因素导致脑供血不足头晕
(一)血液黏稠度增高
1.原因及影响:脱水、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例如,脱水状态下,水分丢失,血液中有形成分相对比例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多,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都会导致血液流动性变差。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容易出现血液黏稠度增高,因为高血糖会影响血液的理化性质。
2.对脑供血的影响:血液黏稠度增高会减慢血流速度,降低脑部的血液灌注,进而引起头晕,患者可能感觉头脑昏昏沉沉,活动后可能加重。
(二)血流动力学异常
1.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瘦弱的女性,尤其是青春期女性,血压基础值偏低。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卧床后突然站立的人群,由于体位改变,血液不能及时供应到脑部。有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病史的人群,也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低血压,影响脑供血。
2.对脑供血的影响: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当血压低于脑部自身调节的阈值时,脑部灌注不足,就会出现头晕,可能伴有眼前发黑、乏力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