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因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致肌层结构改变影响收缩,临床表现有月经量明显增多伴较多血块、进行性痛经、经期延长等且可能引发贫血,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及超声、磁共振成像等,治疗分非药物用宫缩剂等、药物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手术如子宫动脉栓塞等,特殊人群育龄期需综合评估治疗方案,绝经后轻症状保守重则手术,合并贫血要关注血红蛋白并补铁及调整饮食。
一、病因机制解析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致,病变使子宫肌层结构改变,影响子宫正常收缩功能。子宫肌层收缩异常会阻碍经血顺利排出,导致经血在宫腔内积聚,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受影响,血液凝固性增加,进而使得经血中血块增多,此过程与子宫肌层病理性改变对经血排出及凝血状态的综合影响密切相关。
二、临床表现特点
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量明显增多且伴有较多血块,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月经来潮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同时,可能伴有经期延长等月经改变情况,长期月经量多伴血块还可能引发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三、诊断评估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月经情况,包括月经量、经期时长、是否有进行性痛经等,了解既往生育史、妇科疾病史等。2.妇科检查: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有压痛。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方法,可见子宫肌层回声不均,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更高,能更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及程度。
四、治疗干预措施
(一)非药物干预
可使用宫缩剂,如缩宫素等,通过促进子宫肌层收缩,减少经血排出时间,从而减少血块形成。另外,经期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外阴清洁等基础护理也很重要,有助于缓解不适。
(二)药物治疗
可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降低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减少月经量及血块产生。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三)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需求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子宫动脉及其分支,减少子宫血供,使异位内膜萎缩;或子宫内膜去除术,破坏子宫内膜及浅肌层,减少月经量。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若有生育需求,需综合评估病情后选择合适治疗方案,部分药物可能影响生育,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同时,要关注备孕过程中月经情况及身体状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2.绝经后女性:若症状较轻,可采取保守治疗,密切观察;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手术治疗,但需评估身体基础状况,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手术安全性。3.合并贫血人群:无论何种年龄段,长期月经量多伴血块易导致贫血,需关注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同时在治疗子宫腺肌症基础上改善贫血状况,注意饮食中增加含铁丰富食物的摄入,如红肉、豆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