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缺血性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等起病较缓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警,出血性因脑血管破裂起病急骤症状凶险,发病相关因素含基础疾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家族史,诊断靠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缺血性发病时间窗内可溶栓等,出血性依情况降颅压等后续均有康复治疗且需考虑个体情况。
一、缺血性脑中风
缺血性脑中风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其发病机制多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有关,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这会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影响脑供血;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流阻塞脑血管;小动脉闭塞,微小动脉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等。起病相对较缓,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持续时间较短,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缓解,但这是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预警信号。
二、出血性脑中风
出血性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在脑内积聚,压迫周围脑组织。常见病因有高血压性脑出血,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壁弹性减退,形成微动脉瘤,血压波动时易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如脑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结构异常,易发生破裂;动脉瘤破裂,颅内动脉瘤在血压升高等因素影响下破裂出血。起病急骤,患者常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肢体偏瘫等症状,病情往往较为凶险。
三、发病相关因素
1.基础疾病: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压力,增加血管破裂风险,同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高血脂可导致血液中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引起血管狭窄,影响脑供血;糖尿病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还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引发血栓形成。
2.年龄与性别:高龄人群血管弹性下降、生理机能衰退,脑中风发病风险显著增高;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阶段,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脑血管状态,且部分女性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正常功能;过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增加脑中风发病几率;缺乏运动、高脂高糖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肥胖、代谢紊乱等,进而增加脑中风发生风险。
4.家族史:有脑中风家族史的人群,遗传易感性增加,发病几率较无家族史人群更高。
四、诊断与治疗
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能清晰显示脑部病变情况,明确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中风。治疗上,缺血性脑中风在发病时间窗内(通常为4.5-6小时)可考虑溶栓等治疗以恢复脑血流;出血性脑中风需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等采取降颅压、止血等措施,严重时可能需手术清除血肿。后续均涉及康复治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但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如高龄患者机体耐受性、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等。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患者康复时要循序渐进,关注机体耐受;有基础疾病患者需在控制基础疾病基础上开展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