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可导致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症状,头颅CT或MRI可确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方法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
1.什么是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两侧基底节区是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左右各一。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部深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软化病变。腔隙性脑梗塞的梗死灶直径一般在15-20毫米以下,其中2-4毫米者为腔隙。由于这种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故称为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2.病因
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主要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这些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脑梗死。此外,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3.症状
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因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症状包括: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肢体无力,但不伴有感觉障碍。
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面部和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共济失调,如走路不稳、手拿不稳东西等。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手笨拙等。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4.诊断
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或MRI检查。头颅CT检查在发病早期即可发现梗死灶,而MRI检查对脑干和小脑的梗死灶更为敏感。此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心电图、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5.治疗
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降压药、降糖药等,以预防血栓形成、稳定斑块、控制血压和血糖等。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脑梗死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颅减压术等。
6.预防
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7.注意事项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低盐、低脂、低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总之,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同时注意预防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