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包括感染性病变、耳源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等,诊断靠病史采集等,治疗分急性期和恢复期,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药物和物理治疗安全性,老年人要控基础病和合理康复训练,女性需心理疏导,有基础病史者要防颅内病变进展
一、病因
1.感染性病变: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面神经,引起神经炎症水肿,导致面瘫。例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累及面神经时,可引发周围性面瘫。
2.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等,炎症蔓延可波及面神经,影响其正常功能。
3.自身免疫反应: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时,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面神经,导致面神经受损出现面瘫。
4.神经源性: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等病变可能压迫或侵犯面神经,从而引发周围性面瘫。
5.创伤性:颅底骨折、面部外伤等直接损伤面神经,可导致周围性面瘫。
二、临床表现
1.面部肌肉运动障碍:患者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漏气等。
2.味觉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有无感染、外伤等情况,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面部肌肉的运动情况,包括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的功能,同时检查味觉等。
3.辅助检查:如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等,有助于评估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和范围。
四、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药物治疗: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面神经水肿,如泼尼松等;同时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促进神经修复。
物理治疗:急性期过后可采用红外线照射、超短波透热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恢复期治疗:可进行面肌的康复训练,如对着镜子做皱眉、闭眼、鼓腮、示齿等动作,每日数次,每次数分钟,有助于面肌功能的恢复。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周围性面瘫可能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例如,在使用物理治疗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耐受程度调整治疗参数。
2.老年人:老年人周围性面瘫常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药物使用需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时间。
3.女性:女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心理方面可能更容易受到影响,要注意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因面部外观改变带来的焦虑等情绪,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有脑血管病病史的患者发生周围性面瘫时,要警惕是否有颅内病变的复发或进展,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