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分原发性(多先天性有遗传倾向自幼发病风团小持续短)和继发性(由疾病、感染、药物等诱发表现因基础病因异),发病机制是皮肤受冷刺激后肥大细胞等激活释放炎症介质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形成风团红斑等,临床表现为接触寒冷刺激后身体暴露部位等迅速现风团红斑伴瘙痒等全身症状严重可喉水肿呼吸困难,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冷激发试验,治疗原则有避免寒冷刺激和药物治疗(用抗组胺药),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防搔抓感染用药谨慎,孕妇用药权衡利弊优先非药物干预需用时谨慎,老年人要关注基础健康综合考虑选安全方式注意保暖适宜。
一、定义
寒冷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特殊类型,属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特征是皮肤接触寒冷刺激后(如接触冷水、冷风、冷物等),局部或全身迅速出现风团、红斑,并伴有瘙痒等不适。
二、分类
(一)原发性寒冷性荨麻疹
多为先天性,有遗传倾向,自幼发病且可持续终生,常见于暴露于寒冷环境后数分钟内发病,风团较小,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二)继发性寒冷性荨麻疹
可由某些疾病(如冷球蛋白血症、冷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发病时间、风团表现等因基础病因不同而有差异。
三、发病机制
当皮肤受到寒冷刺激时,局部肥大细胞等被激活,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皮肤血管,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形成风团、红斑等临床表现。
四、临床表现
接触寒冷刺激后,身体暴露部位(如面部、手部等)或接触寒冷物的部位迅速出现风团或红斑,大小不一,可孤立或融合成片,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出现畏寒、头痛、心悸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者接触寒冷后可能出现喉水肿、呼吸困难等。
五、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明确接触寒冷后发病的过程)及冷激发试验等检查。冷激发试验是将患者暴露于寒冷环境中,观察皮肤是否出现风团等表现以辅助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一)避免寒冷刺激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寒冷物体或处于寒冷环境中。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通过拮抗组胺受体来减轻风团、瘙痒等症状,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评估后选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发生寒冷性荨麻疹时,需格外注意避免因瘙痒过度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等。
(二)孕妇
孕妇患寒冷性荨麻疹时,用药需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环境温度等减少寒冷刺激,若需用药应在医生充分评估后谨慎使用抗组胺药物。
(三)老年人
老年人患寒冷性荨麻疹时,要关注其基础健康状况,如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同时注意保暖措施的实施要适合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