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受内分泌失调(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子宫内膜因素(如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史、子宫内膜粘连)、精神心理因素、药物因素、全身性疾病因素等影响,出现突然月经量少的女性要观察伴随症状,有性生活者排怀孕,不同年龄段女性处理方式不同,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出现月经量少也需相应处理。
一、内分泌失调相关因素
内分泌系统对月经周期的调节至关重要,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异常可导致月经量少。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会影响卵泡的正常发育和排卵,进而引起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量少,相关研究表明约70%的PCOS患者存在月经异常情况。甲状腺功能异常也会影响月经,甲状腺素分泌过少(甲减)会使机体代谢减慢,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导致月经量减少。
二、子宫内膜因素
1.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史:频繁的人工流产手术会损伤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变薄,从而导致月经量少。因为人工流产过程中可能会刮除部分子宫内膜基底层,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增生和修复,据统计,有过人工流产史的女性中约15%-20%会出现月经量少的情况。
2.子宫内膜粘连:宫腔粘连多发生在宫腔操作后,如刮宫术后,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导致宫腔部分或完全粘连,月经血排出受阻,表现为月经量少,严重时可出现闭经。
三、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进而影响月经。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女性,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到抑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从而影响卵巢功能,导致月经量少。有研究发现,长期精神压力大的女性月经量少的发生率比心理状态良好的女性高出约30%。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月经量少。比如长期服用避孕药,避孕药中的激素成分会干扰体内正常的激素水平,抑制排卵,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从而出现月经量减少的情况;还有些抗癌药物等也可能对月经产生影响。
五、全身性疾病因素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影响月经,如严重的贫血,机体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会影响子宫内膜的供血,导致月经量少;慢性肝炎、肾炎等慢性疾病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进而影响内分泌系统,引起月经异常。
对于出现突然月经量少的女性,首先要注意观察自身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多毛、肥胖、闭经、不孕等情况。如果是有性生活的女性,还要排除怀孕相关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年轻女性如果是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月经量少,需要调整心态,通过适当的运动、心理疏解等方式来改善;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如果出现月经量少,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检查等;对于怀疑内分泌疾病引起的月经量少,需要进行激素水平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月经量少的情况是异常的,需立即就医排查是否有先兆流产等情况;哺乳期女性出现月经量少可能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但也需要排除其他病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