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因月经期经血逆流、排卵期卵泡液积聚,量少可自行吸收;病理性包括盆腔炎(性活跃女性多见,有感染史)、异位妊娠(输卵管炎症等致输卵管破裂出血)、盆腔结核(结核菌血行传播累及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异位出血积聚)、黄体破裂(黄体期受外力等破裂出血)、盆腔恶性肿瘤(肿瘤组织坏死渗出)。
一、生理性盆腔积液
1.正常生理现象导致
在女性的月经期,少量经血逆流可进入盆腔,从而形成盆腔积液;另外,排卵期时,卵泡破裂后卵泡液会积聚在盆腔,这也是生理性盆腔积液产生的常见原因。这种生理性盆腔积液通常量较少,一般不超过1-2厘米,而且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症状,多可自行吸收,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常见于各年龄段的女性,与生活方式一般无特殊关联,也不需要特殊治疗。
二、病理性盆腔积液
1.盆腔炎引起
发病机制:女性生殖系统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时,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感染,可引发盆腔炎。炎症刺激会导致盆腔内组织渗出增加,从而形成盆腔积液。盆腔炎在性活跃的女性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不洁的女性。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盆腔炎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盆腔积液的情况。其病史方面多有不洁性生活史或近期有宫腔操作史等。
2.异位妊娠导致
病理过程:当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如输卵管妊娠时,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会导致输卵管破裂,血液积聚在盆腔,形成盆腔积液。异位妊娠常见于有输卵管炎症、输卵管手术史等情况的女性。例如,有过输卵管炎病史的女性,输卵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受精卵更容易在输卵管内着床,进而引发异位妊娠及盆腔积液。
3.盆腔结核引起
感染途径与积液形成:盆腔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菌可通过血行传播等途径到达盆腔,累及盆腔腹膜等组织,导致腹膜渗出增加,形成盆腔积液。盆腔结核在中青年女性中相对多见,患者可能有结核病史或接触过结核患者等情况。例如,有肺结核病史的女性,结核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盆腔,引发盆腔结核及盆腔积液。
4.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
发病机制: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如盆腔内的卵巢、盆腔腹膜等部位时,在月经周期中会随着体内激素变化而出血,血液积聚在盆腔形成盆腔积液。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30-40岁的女性,与女性的内分泌紊乱、免疫因素等有关,其生活方式方面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增加患病风险。
5.黄体破裂引发
病理情况:黄体期时,黄体受到外力作用(如剧烈运动等)或自身因素影响发生破裂,血液流入盆腔形成盆腔积液。这种情况多见于年轻女性,在剧烈运动、性生活后等情况下容易发生。例如,剧烈运动后可能导致黄体破裂,进而出现盆腔积液。
6.盆腔恶性肿瘤造成
肿瘤相关渗出:盆腔内的恶性肿瘤,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局部组织坏死、渗出,可导致盆腔积液。盆腔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其病史方面可能有肿瘤家族史等情况。例如,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患卵巢癌并出现盆腔积液的风险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