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好发30-50岁中年人女性主要累及面部中央属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等型涉及神经血管调节及免疫炎症等发病机制依临床表现诊断以抗炎等为原则儿童少见女性经期等病情易波动老年人治疗要考虑机体代谢;脂溢性皮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春期高发男性略多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有头皮面部胸背表现马拉色菌定植等为重要发病机制依临床表现诊断以去脂消炎等为原则儿童需温和护理女性经期等需注意刺激因素老年人需注意保湿等。
一、定义与发病情况
玫瑰痤疮是一种主要累及面部中央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30~50岁的中年人,女性相对多见;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春期发病率较高,男性略多于女性。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一)玫瑰痤疮
1.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面部中央反复出现红斑,初为暂时性,逐渐持久,伴毛细血管扩张;2.丘疹脓疱型: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的丘疹、脓疱,对称分布;3.鼻赘型:多见于中年男性,鼻部皮脂腺肥大增生,形成结节状隆起;4.眼型:可出现眼部症状,如眼干、异物感、流泪等。
(二)脂溢性皮炎
1.头皮:多为油腻性脱屑或痂皮,可伴轻度瘙痒,严重时头发稀疏;2.面部:常见于眉弓、鼻唇沟、颊部等,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瘙痒;3.胸背: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上覆油腻性鳞屑,可伴轻度瘙痒。
三、发病机制区别
(一)玫瑰痤疮
涉及神经血管调节异常,皮肤血管对多种刺激反应过度,导致血管扩张;免疫炎症反应参与,Th1、Th2及Th17细胞等介导炎症过程,且与毛囊蠕形螨感染可能相关。
(二)脂溢性皮炎
马拉色菌定植与增殖是重要因素,该菌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皮脂分泌增多为基础,遗传、免疫反应、表皮屏障功能受损等也参与发病。
四、诊断要点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玫瑰痤疮需与脂溢性皮炎、痤疮、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等鉴别,可借助皮肤镜观察血管形态等辅助诊断;脂溢性皮炎需与玫瑰痤疮、银屑病等鉴别,结合好发部位及皮损特点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一)玫瑰痤疮
以抗炎、调节免疫、改善血管扩张等为原则,可选用甲硝唑、壬二酸等药物抗炎,羟氯喹等调节免疫,激光治疗改善毛细血管扩张等。
(二)脂溢性皮炎
以去脂、消炎、杀菌、止痒为原则,头皮部位可使用含酮康唑等的洗发水,面部等部位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伴真菌感染时可加用抗真菌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脂溢性皮炎需温和护理,避免过度清洁,可选用温和的婴儿专用洗剂;玫瑰痤疮儿童少见,若发病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优先非药物干预。
(二)女性
女性在经期、孕期等激素变化时,玫瑰痤疮或脂溢性皮炎病情可能波动,需注意避免刺激因素,如辛辣食物、过热环境等,经期注意皮肤清洁及情绪调节。
(三)老年人
老年人脂溢性皮炎需注意皮肤保湿,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玫瑰痤疮老年患者治疗时需考虑机体代谢等因素,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