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指腋下体温37.3℃~38℃,引发因素有生理性(如儿童运动进食后、女性排卵后)和病理性(感染性如多种病原体致低烧,非感染性如自身免疫、内分泌、肿瘤等致低烧),儿童低烧需关注精神饮食等且用药谨慎,成人结合既往病史观察持续时间等,老年人病情隐匿需排查潜在疾病,孕妇需谨慎选检查治疗手段。
一、低烧的定义
低烧是指人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但未达到高热程度的一种体温状态,通常通过腋下测量体温时,体温范围界定为37.3℃~38℃。正常人体腋下体温一般维持在36℃~37℃,当体温处于37.3℃至38℃区间时即为低烧状态。
二、引发低烧的常见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
部分人群可能因生理状态出现生理性低烧,例如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在剧烈运动后、进食后或环境温度过高等情况下,可能出现短时间体温轻度升高至低烧范围,一般去除相关诱因后体温可恢复正常;女性在月经周期中,尤其是排卵后,因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出现生理性低烧,通常体温波动幅度较小且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
(二)病理性因素
1.感染性因素:多种病原体感染可引发低烧,如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导致肺结核,常表现为长期低烧、盗汗、乏力等)、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低烧、咽痛、淋巴结肿大等)、支原体感染等,病原体在体内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而出现低烧。
2.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出现长期低烧,并伴有皮疹、关节疼痛等多系统症状)、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可出现低烧、多汗、心慌等表现)、恶性肿瘤(某些肿瘤患者早期可能以低烧为首发症状,如白血病等,由于肿瘤细胞释放致热物质或机体免疫反应异常导致体温升高)等也可导致低烧情况。
三、不同人群低烧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低烧时需格外关注,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留意其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例如,儿童在低烧时可能伴有精神稍差、食欲减退等表现,若为感染引起的低烧,需观察是否有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感染症状,如咳嗽、腹泻等。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减少衣物、保证充足水分摄入等,且避免自行给低龄儿童使用强效退热药物,以免掩盖病情或引起不良反应。
(二)成人群体
成人出现低烧时,要结合自身既往病史综合判断。若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出现低烧需警惕是否合并感染等并发症;长期吸烟者出现低烧要排查肺部疾病可能。成人需注意观察低烧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如低烧伴有体重减轻、持续咳嗽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三)特殊人群
老年人出现低烧时,由于其机体抵抗力下降、反应能力减弱,可能病情进展较隐匿,需密切关注其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等,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感染、肿瘤等潜在疾病。孕妇出现低烧时,要谨慎选择检查及治疗手段,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明确低烧原因并进行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