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膜炎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脑脊液、血常规)、影像学(头颅CT或MRI)及病原学(细菌培养、病毒学检查)等多方面结果判断,婴幼儿表现有发热、拒食等,年长儿有头痛、呕吐等,脑脊液等检查有相应异常,不及时治可致严重并发症,婴幼儿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尽早检查评估
一、临床表现
1.婴幼儿表现:月龄较小的儿童患脑膜炎时,可能出现发热、拒食、烦躁不安、易激惹、嗜睡、前囟饱满紧张等表现。前囟是婴幼儿颅骨之间的缝隙,当颅内压增高时前囟会隆起,这是因为婴儿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缓冲颅内压的能力相对较弱。例如,有研究发现约70%-80%的婴幼儿脑膜炎患者会出现前囟饱满的症状。
2.年长儿表现:年长儿童可能会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表现)、发热、精神萎靡或烦躁等症状。头痛是由于颅内炎症刺激脑膜及血管等结构引起,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二、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这是诊断脑膜炎的重要依据。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等指标。正常脑脊液压力一般为70-180mmHO,细胞数通常少于10×10/L,蛋白含量低于0.4g/L,糖含量为2.5-4.4mmol/L,氯化物含量为117-127mmol/L。当患脑膜炎时,脑脊液压力往往增高,外观可呈混浊甚至脓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以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含量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例如,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细胞数可高达1000×10/L以上,糖含量显著降低。
2.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常发生变化。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或MRI:对于脑膜炎患儿,尤其是怀疑有并发症(如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脓肿等)时,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例如,硬膜下积液在CT上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MRI可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病变情况,帮助判断脑膜炎是否引起了颅内结构的改变。
四、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通过对脑脊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这对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非常重要。例如,从脑脊液中培养出肺炎链球菌,即可针对性选用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病毒学检查:对于怀疑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可进行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以明确病毒类型,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儿童脑膜炎的判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原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怀疑儿童患有脑膜炎,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因为脑膜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智力障碍、癫痫、脑积水等,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要密切观察,一旦有疑似症状应尽早进行检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