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的原因多样,包括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卵巢功能衰退(如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卵巢手术或疾病影响)、子宫内膜因素(如子宫内膜损伤、子宫内膜炎症)、其他因素(如生活方式因素、药物影响、全身性疾病),且不同特殊人群月经量少原因各有特点,需分别关注排除或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月经。
一、内分泌紊乱
1.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以及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等调节着卵巢的功能。若下丘脑-垂体轴功能出现问题,如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节食导致体重过低等情况,会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进而使子宫内膜增生不足,导致月经量少。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女性,可能会出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紊乱,影响月经。
2.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代谢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出现月经量少的情况。有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月经异常的发生率较高。
二、卵巢功能衰退
1.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卵巢内的卵泡数量逐渐减少,质量下降,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会使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增殖受限,从而出现月经量少。一般35岁以后女性卵巢储备功能开始逐渐下降,40岁以后下降较为明显。
2.卵巢手术或疾病影响:如卵巢囊肿剔除术、卵巢早衰等疾病,会破坏卵巢的正常组织,影响卵巢的排卵和激素分泌功能,导致月经量少。例如因卵巢囊肿行手术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卵巢功能暂时或长期受损,引起月经改变。
三、子宫内膜因素
1.子宫内膜损伤:人工流产、清宫术等宫腔操作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导致子宫内膜粘连、变薄,使得月经量减少。多次人工流产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损伤的风险更高,子宫内膜过薄会影响月经血的排出量。
2.子宫内膜炎症:子宫内膜感染炎症后,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增生和脱落,导致月经量少。例如盆腔炎等妇科炎症若蔓延至子宫内膜,就可能引起月经量少的情况。
四、其他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长期过度减肥、运动量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的内分泌平衡,导致月经量少。过度减肥使体内脂肪含量过低,而脂肪是合成雌激素的原料之一,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影响月经。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会影响月经,导致月经量少。例如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可能会出现月经周期和经量的改变。
3.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重度贫血、慢性肝炎、糖尿病等也可能影响月经,导致月经量少。重度贫血时,机体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受到影响,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脱落,从而出现月经量少的现象。
特殊人群方面,育龄期女性出现月经量少需首先排除妊娠相关情况;青春期女性月经量少可能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有关,但也需排除病理性因素;围绝经期女性月经量少多与卵巢功能衰退有关,若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潮热、盗汗等,更应及时就医评估;患有内分泌疾病、妇科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女性,出现月经量少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改善月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