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宫腔积液包括早孕期因受精卵着床少量子宫蜕膜出血形成的积液及排卵期卵泡破裂后少量卵泡液积聚形成的积液,多可自行吸收或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宫腔积液有子宫内膜炎引起的(因炎症致内膜充血水肿等积液,生育期女性易患,高危人群需注意相关卫生等)、子宫颈管粘连引起的(因宫腔操作损伤宫颈管黏膜致分泌物排出受阻积液,有宫腔操作史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宫腔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因占位影响宫腔形态和分泌物排出积液,育龄及围绝经期女性易患,相关人群需定期妇科检查)。
一、生理性宫腔积液
1.早孕期宫腔积液
女性怀孕早期,部分女性可能会出现少量宫腔积液。这是因为受精卵着床时,可能会引起少量的子宫蜕膜出血,从而形成生理性的宫腔积液。一般情况下,若无其他异常表现,随着妊娠的进展,多数宫腔积液可自行吸收。对于孕妇来说,在早孕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宫腔积液的变化情况。
2.排卵期宫腔积液
在排卵期,卵泡破裂后,少量的卵泡液可能会积聚在宫腔内,形成生理性宫腔积液。这种情况通常量较少,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也不需要特殊处理,多可自行消失。处于排卵期的女性,若没有其他不适症状,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即可。
二、病理性宫腔积液
1.子宫内膜炎引起的宫腔积液
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发生炎症时,炎症刺激导致子宫内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加,同时炎性渗出物积聚在宫腔内形成积液。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如厌氧菌、需氧菌等混合感染。例如,女性在产后、流产后,宫颈口处于开放状态,此时细菌容易侵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性生活不卫生、经期不注意卫生等也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子宫内膜。
人群特点: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可能发生,但生育期女性相对更易患病。有宫腔操作史(如流产、刮宫等)、性生活频繁且不注意卫生、经期卫生不良的女性属于高危人群。对于这类女性,要注意避免宫腔操作后的感染,性生活前后注意清洁,经期勤换卫生巾等。
2.子宫颈管粘连引起的宫腔积液
发病机制:子宫颈管粘连可由宫腔操作损伤宫颈管黏膜引起,如刮宫术、宫颈电灼等。宫颈管粘连后,宫腔内分泌物排出受阻,积聚在宫腔内形成积液。例如,多次刮宫可能会严重损伤宫颈管黏膜,导致宫颈管粘连。
人群特点: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是主要发病人群。对于这类女性,在进行宫腔操作时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术后要注意观察月经情况,若出现月经量减少、周期性下腹痛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宫颈管粘连等问题。
3.宫腔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宫腔积液
发病机制: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等宫腔占位性病变,可能会影响宫腔的正常形态和分泌物的排出,导致宫腔内分泌物积聚形成积液。例如,较大的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会堵塞宫腔部分通道,使宫腔分泌物引流不畅,进而形成积液。
人群特点:多见于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女性。有宫腔占位性病变家族史、长期雌激素水平异常(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雌激素水平较高)的女性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这类女性,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如B超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宫腔占位性病变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