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阴炎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发病与宿主因素等有关,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需消除诱因并进行抗真菌治疗,妊娠期和幼女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
念珠菌性阴炎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假丝酵母菌属条件致病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酸性环境适宜其生长,约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45%的女性经历过2次或以上复发。
二、发病原因
1.宿主因素
年龄方面:幼女及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内糖原少,pH偏高,不利于乳酸杆菌生长,假丝酵母菌易繁殖引发感染;育龄女性月经周期、妊娠等生理阶段雌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影响阴道内环境,增加发病风险。
性别方面:女性阴道解剖生理结构特殊,阴道与尿道、肛门毗邻,局部潮湿,易受污染,且雌激素影响使阴道局部免疫环境易受假丝酵母菌侵袭。
生活方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生长,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导致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经常穿紧身化纤内裤,会使外阴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利于假丝酵母菌滋生;过度清洁阴道,尤其是用碱性溶液冲洗阴道,会改变阴道正常pH值,破坏阴道微生态,引发感染。
病史方面: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血糖控制不佳,阴道内糖原含量升高,pH值改变,为假丝酵母菌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易反复发生VVC;曾有VVC病史者,阴道微生态已被破坏,再次接触致病因素时更易复发。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部分患者伴有尿痛、性交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
四、诊断方法
1.症状与体征:根据患者外阴瘙痒、灼痛及阴道分泌物特征等临床表现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显微镜下检查阴道分泌物,若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即可确诊。常用方法有生理盐水湿片法,简便易行,但阳性率较低;也可采用革兰染色法,阳性率相对较高;对于症状典型但显微镜检查阴性者,可采用培养法,培养法阳性率高,但操作相对复杂。
五、治疗原则
1.消除诱因:若有糖尿病应积极治疗,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等药物,勤换内裤,用过的内裤、盆及毛巾均应用开水烫洗。
2.局部或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根据VVC的分类(单纯性VVC和复杂性VVC)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单纯性VVC多采用局部用药,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复杂性VVC可选择口服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且治疗疗程需适当延长。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VVC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尽量避免全身用药,以减少对胎儿的影响。需选择对胎儿无害的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等,治疗时需遵循医生指导,注意外阴清洁卫生,保持局部干燥。
2.幼女:幼女VVC多因卫生习惯不良、接触被污染的衣物等引起,治疗时应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可选择局部应用温和的抗真菌药物,同时要关注其生活环境,保持外阴清洁,衣物单独清洗,减少交叉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