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B超表现包括卵巢型、盆腔腹膜型和子宫肌层型。卵巢型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欠规则等;盆腔腹膜型可见盆腔腹膜结节状等异常回声及子宫直肠陷凹改变;子宫肌层型有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界限不清及严重时子宫不均匀性增大等表现,且不同类型表现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B超表现
(一)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1.囊肿特征
典型表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又称卵巢巧克力囊肿。B超下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较清晰但欠规则。囊肿大小不一,内部透声差,可见密集点状回声,这是由于囊内含有陈旧性血液,红细胞破裂后内容物积聚所致。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青春期女性相对较少见,育龄期女性更为常见,其发生与女性的月经周期及激素水平变化相关,长期的激素波动可能促进异位内膜的生长形成囊肿。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可能影响激素调节,增加发病风险。
2.囊肿壁特点
囊肿壁较厚且不均匀,这是因为异位内膜反复出血、机化等导致囊壁结构发生改变。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盆腔手术史等,可能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几率,进而在B超上更易出现此类典型的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
(二)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1.腹膜表面病灶
B超可能发现盆腔腹膜上有结节状或小片状的异常回声,病灶位置不固定,可分布在子宫直肠陷凹、子宫骶韧带等部位。从性别角度看,仅女性会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生育状态的女性(如未育、已育)在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B超表现上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已育女性可能因分娩等因素对盆腔结构有一定影响,不过B超主要还是依据病灶本身的回声等特点来判断。生活方式中,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及激素调节,对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在B超检查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生活方式因素。
2.子宫直肠陷凹改变
若病灶累及子宫直肠陷凹,可导致该部位的腹膜增厚、粘连,B超下可见子宫直肠陷凹变浅或消失,陷凹内可能有粘连形成的条索状回声等。对于有慢性盆腔痛病史的患者,在进行B超检查时需重点关注子宫直肠陷凹的情况,因为这类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B超表现也可能更典型。
(三)子宫肌层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1.子宫肌层回声改变
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不均匀的回声区,与周围正常肌层界限不清。从年龄角度,围绝经期女性子宫肌层本身会有一定的生理性变化,可能会干扰对子宫肌层型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表现的判断,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分析。生活方式中,过度肥胖可能影响激素代谢,进而对子宫肌层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B超表现产生一定影响,肥胖女性在检查时要告知医生体重情况,以便更准确地解读B超结果。
2.子宫形态改变
严重时可导致子宫不均匀性增大,类似子宫腺肌病的表现,但子宫肌层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分布可能更局限于某一区域。对于有月经紊乱病史的患者,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在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子宫肌层异常回声,需高度怀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