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是由病原体感染引发软脑膜炎症性疾病,病因分细菌性(常见肺炎链球菌等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毒性(多由肠道病毒等经肠道或呼吸道侵入)、真菌性(常见免疫低下人群经呼吸道吸入新型隐球菌等);主要症状有一般表现(发热、头痛、呕吐等)、婴幼儿特点(前囟饱满等)、严重情况(意识障碍等);诊断靠脑脊液检查、血常规、影像学检查;治疗细菌性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性对症支持,真菌性用抗真菌药物;特殊人群中婴幼儿需密切观察,老年人病情进展快要加强监测,孕妇要兼顾胎儿情况。
一、定义
脑膜炎是指软脑膜(包括蛛网膜和软脑膜)的炎症性疾病,多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可导致颅内压升高、神经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二、病因分类
(一)细菌性脑膜炎
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多通过呼吸道飞沫等途径传播,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易发病。
(二)病毒性脑膜炎
多数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引起,也可由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所致,病毒经肠道或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三)真菌性脑膜炎
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病原体多为新型隐球菌等,经呼吸道吸入后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
三、主要症状
(一)一般表现
患者多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头痛常较为剧烈,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重,呕吐多为喷射性。
(二)婴幼儿特点
婴幼儿患脑膜炎时可能出现前囟饱满、拒食、烦躁不安、抽搐等表现,因囟门未闭,颅内压增高表现相对特殊。
(三)严重情况
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惊厥、肢体瘫痪等,若未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四、诊断方法
(一)脑脊液检查
是诊断脑膜炎的关键依据,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可检测细胞数、蛋白含量、糖含量及病原体等,如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多呈化脓性改变,病毒性脑膜炎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等。
(二)血常规
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感染征象。
(三)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有助于发现颅内是否存在脓肿、脑积水等并发症。
五、治疗原则
(一)细菌性脑膜炎
需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等,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可选用头孢曲松等。
(二)病毒性脑膜炎
多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降颅压等,部分病毒性脑膜炎可自限,预后相对较好。
(三)真菌性脑膜炎
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隐球菌脑膜炎选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等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表现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前囟张力、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异常应尽早就诊,及时进行脑脊液等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
(二)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感染脑膜炎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加强病情监测,早期识别感染征象,积极配合诊疗,同时关注老年人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
(三)孕妇
孕妇患脑膜炎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需在积极治疗母体脑膜炎的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状况,通过适当的检查手段评估胎儿发育情况,治疗用药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