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流感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分Victoria和Yamagata谱系的病毒引起且基因易变异,人群普遍易感经飞沫及接触传播冬春季高发,临床表现有突发高热等全身症状、相对轻的呼吸道症状、少数有胃肠症状重症有并发症,诊断依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对症支持和抗流感病毒治疗,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预防可接种疫苗及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一、病原体特征
乙型流感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该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分为Victoria和Yamagata两个主要谱系,其基因易发生变异,可导致疫情的出现与传播。
二、流行病学特点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因病毒变异等因素,仍可再次感染。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流行特征:常引起局部暴发或小规模流行,季节性特征明显,冬春季为高发季节。
三、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突发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头痛、肌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通常较呼吸道症状突出。
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咳嗽、咽痛、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但相对全身症状较轻。
其他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儿童患者较成人更易出现胃肠道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肺炎、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乙型流感患者或处于乙型流感流行地区。
临床表现:符合上述全身及呼吸道症状特点。
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核酸检测(通过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核酸)、抗原检测(快速检测病毒抗原)、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判断)。
五、治疗原则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发热、头痛、肌痛等症状,可使用退热(如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药物缓解;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通风等。
抗流感病毒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等)出现乙型流感症状,且发病<48小时内,可考虑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需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及禁忌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乙型流感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避免自行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较弱,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应加强健康监测,出现流感相关症状时尽早就诊,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
孕妇:孕妇感染乙型流感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需格外重视,发病后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诊疗。
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患有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乙型流感后易出现病情加重,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感染后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七、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乙型流感最有效的措施,建议高危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需前往可佩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播。